Pages

Tuesday, March 31, 2015

Rubbing salt into SP Setia’s wounds

MARCH 26, 2015, 6:55 PMBY KHAIRIE HISYAM
TigerTalk Ink Splash side bannerIf SP Setia shareholders had hoped that the worst is over for the company’s transition to the post-Liew Kee Sin era, they would be disappointed to learn that current senior bigwigs in SP Setia are shareholders — major shareholders at that —  in a public-listed direct rival. And yes, could it have been any other company but Eco World?
Here’s a simple question: What does SP Setia’s name mean? That’s a no-brainer — SP stands for Syarikat Pembinaan (Construction Company) while Setia means loyalty in Malay.
Given the meaning of the latter word, the average SP Setia shareholder must now be scratching their head in dismay and befuddlement at the strange irony of the men helming the company also holding shares in a direct rival, as it turned out.
Zaki Azmi
Zaki Azmi
So which men in particular, exactly? According to Eco World Development Group’s 2014 annual report, as of Jan 22 this year SP Setia’s chairman Zaki Azmi, acting president an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hor Chap Jen and the latter’s deputy Wong Tuck Wai all own Eco World shares.
Zaki,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is SP Setia’s third largest shareholder with 3.77% or 19.12 million shares as of Jan 22. They have a market value of RM37 million according to last Wednesday’s closing price of RM1.94 per share.
In turn Khor’s and Wong’s stakes are not insubstantial. They own 2.29 million and 1.53 million shares respectively as of Jan 22 this year. The shareholdings come to 0.45% and 0.3% respectively of the outstanding shares base at that point.
According to last Wednesday’s closing price of RM1.94 per share, the market values of Khor’s and Wong’s stakes are RM4.44 million and RM2.96 million respectively.
This escalates the SP Setia-Eco World quandary to heights unseen in Corporate Malaysia’s recent memory. That the board chairman as well as the two foremost management executives of a public-listed company are shown to have personal interests in a public-listed direct rival boggles the mind.
It is a deeply regrettable situation that none of them should have gotten into in the first place, especially Zaki who is a former chief justice, of all things.
What could they have been thinking? Surely Zaki of all people realise the inherent wrongness in what he was doing and as chairman advise Khor and Wong accordingly.
For perspective, just imagine what uproar there would be if say the chairman of Shell takes up a stake in Esso. There would even be a mob of shareholders waiting to tear limbs apart, perhaps.
SP Setia Featured 3In turn the unique situation between SP Setia and Eco World casts a stark light over the whole matter — are these three men waiting to jump ship too?
And now the big burning question for SP Setia shareholders is whether this means the great talent exodus is not yet over.
Recall the open secret that SP Setia staff had resigned in droves to transfer directly to Eco World, making up some 80% of the latter’s workforce as of last year according to a research house.
This was in addition to the host of former SP Setia bigwigs who led Eco World’s emergence onto the property scene in late 2013, some of them having spent more than two decades individually at SP Setia.
And don’t forget the surprisingly quick appointment of Liew Kee Sin, who had helmed SP Setia for close to two decades up to his exit in end-April 2014, to Eco World’s board in the first week of May 2014.
Liew Kee Sin
Liew Kee Sin
Despite citing a wish to retire for his departure, Liew seemingly changed his mind to join his son, an executive director in Eco World as well as a substantial shareholder, whose stake Liew and his wife paid some RM124 million for.
There is also the exit of Liew’s right-hand man Voon Tin Yow, the former’s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at SP Setia for nearly two decades, in end-December only to surface as Liew’s partner in private vehicle Eco World Investment Co Ltd not two weeks into 2015.
For the record, Voon was appointed an executive director in Eco World earlier this month.
By now perhaps the average SP Setia shareholder may be hoping the worst of the company’s astounding talent drain is over. Perhaps they dared hope for a new beginning, building upon where the company is at now to a new future post-Liew and company.
Alas, that is not to be. How can SP Setia move forward at full speed with the sitting chairman and the two foremost management executives facing such conflict of interest?
Directors’ duties to a company are clearly outlined in the Companies Act 1965.
Section 132 of that Act stipulates that a director must “act honestly and use reasonable diligence in the discharge of the duties of his office” and this not only includes the obligation to act in the company’s best interests but also to avoid conflicts of interests at all times, according to material from the Companies Commission of Malaysia (CCM).
Inside story image EcoWorld 230315 02And the conflict here is clear. In view of the men’s shares in Eco World,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are served by Eco World’s progress and growth. However their duties lie with advancing SP Setia’s own position in the property market, in which Eco World also competes.
It may be argued that they can be let off so long as they openly declare their interest in Eco World to SP Setia, but in practical terms this is mere technicality — they are bound by duty not to even be in such positions of conflict in the first place.
Even if they uphold their duties as SP Setia men first ahead of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in Eco World, the fact remains that the conflict and potential breach of duty towards SP Setia shareholders remain hanging over their heads with every passing day.
And the biggest wonder of all is that SP Setia’s majority shareholders with a stake of  just under 70%, Permodalan Nasional Bhd, set up in the seventies to increase bumiputera ownership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economy, stands by and merely watches it happen.
Meantime, salt is being repeatedly rubbed into SP Setia’s open wounds — but no one seems to care, even when SP Setia’s own sitting chiefs are doing the rubbing.
GRRRRR!!!

Wednesday, March 25, 2015

鄭丁賢‧他們曾經說,放心啦!

開始時,他們跟你說:“不會有伊斯蘭刑事法的,放心!”
但是,伊黨說:“伊黨從來都沒有放棄伊刑法。”
於是,他們改口說:“沒關係,我們會阻止伊黨的,沒事!”
但是,伊黨說:“沒有任何盟黨可以阻止伊刑法。”
於是,他們又說:“只要伊黨落實伊刑法,我們就退出民聯。”
但是,伊黨說:“有沒有民聯,伊刑法照樣落實。”
現在,他們說:“伊黨兩派在斗,一派支持巫統,一派支持民聯,伊刑法是親巫統派系用來分裂民聯的。”
奇怪了!伊黨很早就推動伊刑法,20年前吉蘭丹州議會已經第一次通過,那肯定是在民聯成立之前。莫非,20幾年前就有人預知民聯會成立,而預先派人潛伏進伊黨,準備20年後摧毀民聯?
而已故聶阿茲最早推動伊刑法,按照這個邏輯,聶長老豈非也是親巫統派系的分子?
是的,他們要告訴你的是,伊刑法不關他們的事,要怪就怪巫統好了。
問題是,非穆斯林和華社,找甚麼理由去和巫統對質?
吉蘭丹州的伊刑事法案,不是國陣提呈;況且,華裔選民絕大部份都沒有投票給巫統、馬華、民政、人聯的候選人。
而他們所謂的“親民聯”的伊黨友人,又有哪一個曾經聲明反對落實伊刑法?
甚至是公正黨,也告訴它在吉蘭丹的唯一州議員:“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投票支持伊刑法。”
這些為伊黨做媒做保的政客,左一個“放心”,右一個“沒事”,於是,唬弄唬弄的,一個一個安全上壘,成為人民代議士,有者還是州執政政府的成員。
他們選擇忘記,甚麼事都和他們沒有關係。
但是,媒體和人民沒有失憶。
他們只好尋找各種理由。巫統,是最好的擋箭牌,任何問題,只要抬出巫統,就會激發華人的情緒,轉移了視線,自己找到安全梯。
他們深諳華人對巫統的情結,甚麼事都可以推給巫統,包括自己的錯誤和責任。
如果有人批評他們,包括媒體和評論人,他們只需要擺出正義凜然的姿態說:“你和巫統勾結,打擊本黨,分裂民聯……”就有群眾附和。
這一次,故伎重施。
連中文報章報道伊黨提呈伊刑法,評論人反對在本國落實伊刑法,他們敏感得如同觸電,立即把矛頭對準報章和反伊刑法的評論人,套同一個帽子。
唉,太沒有創意,又是和巫統、馬華配合。
今天,伊斯蘭黨正式提呈伊刑法了,大家是否要問一問他們,是否還記得說過:“不會有伊斯蘭刑事法的,放心!”,“我們會阻止伊黨的,沒事的!”
我們還能放心嗎?如今還能沒事嗎?(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895?tid=34#ixzz3VNmG1sjt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鄭丁賢‧319,記得這黑暗的日子

2015年的3月19日,吉蘭丹州議會通過了伊斯蘭刑事法案。
伊黨宣佈,這是它創黨以來的歷史性一天,因為該黨的奮鬥目標,已經跨前一大步。
正當伊黨黨人在雀躍的時刻,很多大馬人的心在淌血。
馬來西亞人民的建國共識,是建立在聯邦憲法之下。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人民,接受聯邦憲法,才一起締造這個國家。
在聯邦憲法底下,沒有伊斯蘭刑事法,這一點非常清楚。憲法和伊刑法不能相容,因為這個國家的建立,是奠基於世俗精神,奉行世俗法律,而不是神權法律。伊斯蘭的syariah法律,只局限於穆斯林的習俗和家庭,屬於輔助地位。
也因為聯邦憲法的保護,幾代的大馬人,才能生活在相對多元,尊重,諒解的環境。
如今,丹州議會通過的伊刑法,等同侵蝕聯邦憲法,也挑戰人民建國的盟約,從根本上改變國家的特質,往神權國的途徑前進。
這的確是歷史性的一天,無須雀躍歡慶,它是大馬歷史上黑暗的日子。
伊黨挾著宗教的壓力,要輾過憲法,改變大馬多元的特質,實現它的政教合一目標。
319這天,它取得了第一步的勝利,而且是大獲全勝;它的政敵巫統的議員,不但繳械投降,還得聲嘶淚流的配合;而它的盟友行動黨,有者沉默不回應,有者說被插了一刀。
如果被插刀,那被插的是聯邦憲法,以及那些相信這個政治聯盟的人民;而不是這些一起贏得權力和利益的盟友。
曾經配合演出選舉戲碼,把伊黨美麗包裝,把伊刑法隱藏起來,告訴人民不會有伊刑法,或是“不偷,不騙,不搶,怕甚麼伊刑法”的政客,沒有理由不現身回應,也沒有資格扮演受害者,說是“被插了一刀”。
真正被插了刀的人民,他們的沉痛和徬徨,這些人能夠負責嗎?這個國家的未來,他們能夠擔當嗎?
伊黨贏得這場勝利之後,不會直撞憲法,因為它知道還有阻力,無法取得三分之二的支持。於是它要繞個圈子,通過修改和擴大伊斯蘭法庭的權力,讓伊刑法可以落實,而這只要國會半數通過即可。
在丹州議會嚐到甜頭,他們瞭解挾宗教之名的招式太過管用,只要國會的穆斯林議員受制,就能奏效。
接下來,它放眼其它州,甲、彭、柔、登、霹、吉,儼然當成獵物。
一旦順利達成,全馬將落實伊刑法,大馬繼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日利亞……之後,成為神權國,指日可待。
如今,聯邦憲法和大馬多元特質,已經岌岌可危,捍衛國家和憲法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別無選擇,只有奮力抵抗。
每一個人民都有責任和角色,通過本身的力量,盡一分力,手掌上書寫nohudud,在不同場合和公共論壇表達立場,追究政黨責任,發起運動等等,都是責無旁貸的自救做法。
記得,這是大馬歷史黑暗的一天,也從這一天起,我們要衝出黑暗。
(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914?tid=34#ixzz3VNm6MMqE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鄭丁賢‧那一天,我見到的李先生

關於李光耀,談的人很多,寫的人也很多;他的事蹟和成就,已有定論,不必我再累贅多說。
然而,卻有一段經歷,可以和大家分享,那是我真正見到的李光耀先生。
那是6年前,李先生進行了人生最後一次的馬來西亞之行。8天的行程,風塵僕僕,覆蓋了中馬、北馬和東海岸,行程排得滿滿。
一天,接到電話,說李光耀邀請媒體代表共進早餐,時間是隔天早上,地點就在吉隆坡他入住的酒店。
其實,他幾天的行程,都有記者守候緊隨,為何特別安排一個餐會?而且指定了人選?
有點猜不透。然而,李光耀如此重要和傳奇的人物,能夠有機會真正見一面,自然是難能可貴。何況,余生也晚,趕不上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印象中的李光耀,是幾本讀過的書,特別是《李光耀回憶錄》裡頭的主角,而不是現實中的李光耀。
期待中,帶有忐忑。
隔天一早,去到酒店,由最高專員署的官員,帶到酒店的廂房;官員也一再交待,這是一項私下的交流會,內容不能公開。
幾個英文報、馬來報的同行陸續抵達,大家坐好,中間空著一個位子,等待主角到來。
未幾,廂房門打開,“傳說中”的李光耀現身,身體畢挺,步伐穩健的走進來。
當時85歲的他,臉色還是紅潤,面帶微笑,和大家一一握手。
坐下之後,他讓大家自我介紹,請大家自由用餐。然後開宗明義說:“今天請大家來,不是要你們聽我說,而是我要聽大家說,希望大家暢所欲言。”
他一一提出問題,問巫統是否有能力改革,國陣成員黨的處境,反對黨的潛力,種族關係的情況,伊斯蘭主義的趨勢……。
每拋出一個問題,他的炯炯眼神就看著說話者,仔細的聆聽,如果覺得含糊,就拋出額外的問題,想要找出確切的答案。
間中,他也表達自己的看法;對於我們的反問,他也直率的給予回應。
從旁觀察,他對馬來西亞的瞭解,不是20年的遙遠距離,而是掌心之內。
大馬的時勢發展,他可說是瞭若指掌。
畢竟,馬來西亞,曾經是他夢想中的一部份,也是他奮鬥的一部份;相信新加坡之外,這是他最有感情的地方。
(那年,馬新一刀切斷時,他流下淚,無法言語。)而他額外關注大馬華人的情況,屢屢問及華人的處境和想法;我也坦率的表達自己的看法。
(他曾經說過,馬新分家,他覺得有愧於大馬華人,這是他難以割捨的部份。)大約一小時之後,官員進來,告訴他時間已到,還要趕下一個行程。
他陪著我們走出廂房。在走廊間,突然他搭了我的肩膀,示意我放下腳步,然後,他改用華語,親切的和我談起來。
你的家鄉是哪一州?在哪裡受教育?怎樣學英文?星洲日報的銷路如何?……那溫和的聲音,如今在我耳邊迴旋。(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967?tid=34#ixzz3VNjQ7JPM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Friday, March 13, 2015

鄭丁賢‧未來的首相

2015-03-13 10:32
默迪卡民調中心做了兩項最新的民意調查。
第一,誰是你屬意的未來首相?
叮咚叮咚……,答案:希山慕丁(19.8%)、凱里(8.6%)、阿末扎希(8.4%)、拉菲茲(3.9%)、阿茲敏(3.7%)。
第二,現有領袖之中,誰應該退位?
叮咚叮咚……,答案:安華(62.6%)、林吉祥(58.3%)、納吉(49.6%)、哈迪阿旺(46.6%)、慕尤丁(42.5%)這兩個答案,是否和你心中所想的如出一轍?
或許不是。
調查對象涵蓋不同種族和地區,也包括了國陣和民聯的支持者,是一個綜合的結果。
默迪卡的民調向來有相當高的公信力,是一個參考指標。如果把它當成風向球,有些意思,還能發掘趣味。
譬如,為甚麼是希山慕丁?
希山在民間的評價,正負皆有。正面來說,他來自政治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有很高民望;在傳統馬來社會,這是一種家族和血統的延伸,也是權力的傳承。
希山本身被視為溫和的領袖;當然,10年前的舉劍事件還會被提起,但是,近幾年的言論作風,相當謹慎,成熟許多。在大馬,多數人民還是傾向支持中庸的領袖。
而他處理M H370的表現,進退有據,讓很多人對他的能力有所改觀;他在鏡頭前流露的誠意和情感,體現了從政者比較少有的人味,提昇了他的親和力。
負面因素,在於人們印象中的他缺乏政治魄力,少一些突破能力,比起一些同儕,也欠缺吸引群眾的魅力。
排名第二的凱里,正好相反;他讓人看到熱情和創造力,進而展現為個人魄力和群眾魅力。他近年表現的中庸和開明形象,也獲得不同族群的接納,讓他進入主流政治。
但是,他的弱點在於資歷。在重視長幼有序的馬來社會,還得接受磨練,也要排好隊,一步一步來。
至於阿末扎希,他的強悍作風,爭取到馬來保守群體的響應,認為他更加能夠維護馬來人的權力和地位。
這使到他在馬來社會得到的好感,超過他在其他族群社會的評價;他在國陣支持者中的受歡迎,和民聯支持者對他的不歡迎,也形成對比。
民聯只能靠拉菲茲和阿茲敏排名第四和第五,而且都低於4%;這顯示民間對民聯執政的機會不感樂觀,這之中不乏民聯支持者的態度。而兩人都來自公正黨,顯示伊黨和行動黨畢竟不被視為主流。
無論如何,我倒是認為民間低估了阿茲敏的潛力。以他掌控雪州的資源,加上他的政治手腕,絕對是一個上升股;而且,現有政治疆界和生態的變化,有利於阿茲敏的壯大,10幾年後,他會是權力挑戰者,甚至是擁有者。
總的來說,目前所有的二線領袖,包括排名第一的希山,受看好的程度都不到20%,這顯示民間對未來領袖的屬意很分散,找不到一個共同認可的接班人,這也間接鞏固納吉的首相位子。
至於另一個題目,安華高居榜首,被認為是第一個應該退位的領袖,比率超過60%,意見非常一致,應是包括了國陣、中間和民聯支持者;這也顯出民間的倦怠。
至於林吉祥、納吉、哈迪和慕尤丁都在榜中,主要是國陣和民聯支持者的對立,雙方各不滿意對方。此外,也傳達訊息給老人家們:時間差不多啦!
把兩個題目接合起來,有一個結論:人民對現有領袖不滿意,卻找不到一個共同可以接受的未來領袖。
這是大馬政治的尷尬。(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852?tid=34#ixzz3VNoGifr0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Wednesday, March 11, 2015

鄭丁賢‧1MDB,政治還是商業?

2015-03-11 11:01
一馬發展公司(1MDB)的課題繼續發酵,關鍵在於同時染上政治和商業色彩。
間中牽涉到龐大投資,資金流動,以及複雜的法律、會計程序,老實說,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即使是專業的金融和會計專才,也必須掌握完整資料,深入研究之後,才能有個眉目。
愈是複雜難懂,人們就懵懵懂懂;各種政治算計,就滲透到裡頭去,真真假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很難弄個明白。
我必須承認對一馬發展公司的理解有限;而在這個有限的理解範圍中,大部份訊息還是通過財經刊物、網絡,以及反對黨人物的指控,建立起一個零碎的認知空間。
直到日前,我在一項餐會中接觸到國際會計公司的資深主管,聽他從專業角度看一馬發展公司幾個疑點,才有進一步的理解,也在這裡和讀者分享。
首先,一馬發展公司並不是許多人認為的大馬的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
如果是主權財富基金,如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或是阿聯酋的阿布達比投資局,那就是由政府通過財政盈餘,或是外匯儲備而建立,由政府擁有和管理,用於進行投資;換句話說,政府有管理權和決定權,而且它屬於國家財富。
一馬發展公司雖然由政府支持,但它的資金並非來自政府,而是通過貸款,以及發行債券而籌集資金;它有公司本身的管理層和決策層,不是財政部直接管理。
既然它不是國家主權基金,則它的債務,或是假設日後遭遇更嚴重後果,包括破產,則政府的責任有限,不應該由國家承擔後果,也不應該用公共資源來拯救。
其次,一馬發展公司露出台面的問題,在於它的龐大債務,以及隨債務而來的利息負擔。
債務的由來,一部份是出自收購數家私人發電廠,進而成為能源業的巨人。爭議在於它收購私人發電廠的價格是否過於昂貴,以至負債過高。
另一個熱議的項目,則是它和沙地石油機構(Petrol Saudi)的油田聯營計劃;這項計劃涉及一筆泊在開曼群島的龐大資金,以及因為計劃觸礁,引發財務問題。
龐大債務和利息負擔,讓一馬發展公司面對資金周轉的處境;不過,這家公司擁有龐大的資產,特別是敦拉薩國際貿易中心(TRX)和馬來西亞城(Bandar Malaysia)的黃金地皮和發展權,加上它手頭上擁有長期穩定的供電合約,只要進行債務重組,改善資金流動性,加強管理,則有望渡過難關。
目前它並未陷入破產的局面,還能繼續營運;新的領導層接手之後,必須對症下藥,進行清理和重建。
重點在於把政治和商業的糾葛厘清,把政治利益排除出去,也避免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讓商業回歸商業,讓專才管理和負責。
在真相大白之前,最怕是將它政治化,讓它成為一個被操弄的棋子,滿足政治遊戲玩者的意圖。
國家總稽查司和國會公賬會負責核查;總檢察署、警方、反貪會三方則聯合調查是否涉及失信和詐騙。這些是還原真相,追究責任的途徑。
最終,任何人在事中若涉及違反法律,都必須被揪出和懲罰;一旦它出現財務漏洞,也不能用公共資源去拯救。(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833?tid=34#ixzz3VODEELBd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Friday, March 6, 2015

鄭丁賢‧穹頂之下,她不想這麼活

2015-03-06 10:20
推荐大家看這部演講紀錄片《穹頂之下》,可以在Youtube,或中國的網站找到。
穹頂,指的是天空;天空就像是一個大罩子,保護這個世界。
但是,如果罩子內毒氣瀰漫,那豈不是一個大毒氣室?
我想,這就是《穹頂之下》的製作人兼敘事人――柴靜,所要描繪的現代中國景象。
中國的霧霾,大家都知道;但它霧霾從何而來?嚴重到了甚麼程度?政府做了甚麼?有沒有挽回的餘地?
很多時候,中國的天空,一直是朦朧一片;特別是華北地區,包括北京,一年之內,超過一半的日子都是如此。
霧霾中有至少15種毒性極強的致癌物,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的安全標準數十倍。
人們在穹頂之下,逃不過這片霧霾,一呼一吸,與它同在;久而久之,從擔心化為無奈,從無奈進而麻木,包括柴靜,這名原本是電視台著名調查記者的市民,也是如此。
一直到她當了媽媽。在柴靜懷孕時,正是北京霧霾最嚴重的時候。女兒誕生,帶了腫瘤來到人間。
幸虧,手術成功救了孩子的性命;然而,和其他的中國孩子一樣,這嬰兒也必須在霧霾中繼續呼吸。
這讓柴靜重新思考霧霾的問題。
她說:“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這麼活。”霧霾的威脅和傷害,使她覺得“這是我和霧霾之間的一場私人恩怨。”
於是,她以獨立記者的身份,用了自己100萬元的儲蓄,製作了這部紀錄片。
這是《穹頂之下》的產生背景。雖然,作為觀眾,我會置疑嬰兒腫瘤和霧霾的關係,也會提醒自己,這部紀錄片是否注入太多個人感情元素,甚至有點戲劇效果。
但是,我不會懷疑這部演講紀錄片帶來的啟發和教育意義,以及它將來在對抗霧霾歷史中的醍醐灌頂的效應。
中國人大量的燃燒煤礦,毫無節制的大煉鋼,瘋狂的購車和使用劣等汽油,過度興建房屋消耗天然資源,工廠放肆的製造污染……,這些都是造成霧霾的因素。
而中國空有法律,卻缺少法治精神,無力執行環保政策;政府和企業盲目追求經濟發展,滿足少數人的利益,踐踏公共利益。這些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加劇了霧霾的嚴重和危害。
片子娓娓道來,用一個又一個的實際例子,一幕又一幕的現實場景,訪問貪婪的業者,冷漠的官僚,無奈的執法人員,真實的呈現了霧霾背後的真相。
短短幾天,它的點擊率已經超過1億,可能會成為中國,乃至全球觀眾最多的演講紀錄片。
它的成功,一部份原因是拍得嚴謹,資料豐富,走訪海內外專家,深入污染源頭和重災區採訪,加上柴靜感性的表達方式,讓它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更重要的是,這個體裁,關係到每一個還在呼吸的中國人,以及未來中國的命運。
如果人們都關在這個大毒氣室裡,慢慢的集體中毒死亡,那中國創造的世界經濟奇蹟,還有甚麼意義?
如果連空氣都無法呼吸,還何必和香港人爭辯街上小便的自由?和台灣人爭論主權?和日本人爭奪釣魚島的地位?
如果霧霾繼續存在,奪走健康和性命,中國人做的中國夢,最後還不是一場惡夢?(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781?tid=34#ixzz3VODPGUNm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Wednesday, March 4, 2015

鄭丁賢‧千萬不要學人做醫生

2015-03-04 09:36
這個題目,恐怕會引起醫生們的抗議;老實說,我可不願意得罪醫生,誰得罪起醫生?那可是性命攸關的事。
一個著名醫生曾經當面說:“你可以選擇來見我,或者,你可以選擇去見上帝。”
聽了,我冷汗直流;這還有得選嗎?
所以,毫無懸念,我對醫生是尊敬的。
人們尊敬醫生,因為這份職業高貴而有意義;但是,這並不代表人人都應該去當醫生,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當醫生。
我這麼說,是因為看到STPM放榜,全國又多了很多秀才;而以今天的眼光,秀才和他們的父母親們,很多都卯足眼力和腳力,準備全力衝刺國內公立大學的醫學系。
不必問雨揚居士或神算子,過幾個月,就陸續有眾多秀才父母,通過政黨召開新聞發佈會,痛斥國家社會不珍惜人才,把家裡的英才、天才和秀才,拒於醫學院門外。
很多閒閒沒事幹的政治人物,就等著顧客上門,完成一年上報一次的固打。
撇開記者會上的悲情,以及媒體的煽動報道,稍微想一想,公立大學的醫學院名額不到500個,政府醫院能夠提供實習的配額也有限,而當今秀才那麼多,不是人人都可以完成心願。
不是我不體恤家長們,不珍惜會讀書的年輕人,而是這種僧多粥少的現象,存在於每一個國家;想要醫學系的人太多,而醫學系的名額永遠太少。
不相信的話,去新加坡、美國、中國……打聽看看。不是潑冷水,而是家長和同學們,必須瞭解這個事實。
也有家長興師問罪,為甚麼龍兒鳳女成績如此不俗,卻沒有公立大學錄取?
如果龍兒鳳女的申請表上,都只填上醫學系,而沒有其它選擇,那進不了醫學系,也就自己斷了後路。
當然,一旦進不了公立大學醫學系,還有其它機會,申請本地私立大學,或是外國大學的醫學系。
我聽說,很多沒有秀才之資,成績十分普通的同學,也獲得私立大學或國外大學錄取;只要有錢,問題不大。
問題是,錄取是一回事,能力又是另一回事;許多人中途被退學,也有一些勉強畢了業,一進入醫界,水準太差,沒有醫院敢接受。
況且,私立和國外大學的醫學系,幾年下來的費用,50萬令吉到百萬令吉是免不了的;家庭寬裕自是沒問題,然而,如果家庭經濟一般,要舉債學醫,即使畢業後當了醫生,收入也不夠還債。
從醫不會大富大貴(除了少數專科醫生),已是客觀事實。年前,大馬醫藥理事會的一名領導人(他當然是一位成功的醫生)曾經說,他不准他的孩子去當醫生,因為見證醫生過剩,醫院和藥房請的都是廉價醫生;醫院醫生24小時待命,病人永遠看不完,沒有自己的生活。
還有,醫學系至少5年的日夜苦讀,是謀殺青春的元凶;腦細胞過量消耗,壓力太大,容易變得不怎麼正常……。
唸醫學系,當個醫生,還是很好的;但是,不要太過勉強。
瞭解自己的興向,清楚自己的特長,發掘自己的天份,找出自己的道路,開創自己的天空,而不一定要學人做醫生。(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762?tid=34#ixzz3VODcyfHw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Monday, March 2, 2015

鄭丁賢‧意料之外的政治能人

一年前,阿德南就任砂拉越首長時,老實說,很多人都跌了眼鏡:“嘩!怎麼會是他?”
即使他上任了,也沒有幾個人看好他:“唉!他又能做甚麼?”
那時候,他雖然是砂土保黨的老臣子,但是,被認為和權力核心的距離愈來愈遠;他的年歲也偏高,70之齡,似乎已經走過了巔峰。
加上他的身體狀態不佳,特別是心臟功能。一位他身邊的人士說:“阿德南的身體,像是一部600cc的第二國產車,而他的工作,必須要有一部2500cc的四輪驅動車,才能翻山越嶺往前衝。”
而且,阿德南過去的低調,以及他曾經和泰益有姻親關係(他的前妻是泰益的妹妹),讓人認為他只能蕭規曹隨,走不出泰益的影子;而且是一個過渡期的首長,時間到了,就會交班。
但是,一年過後的今天,許多政治觀察者的眼鏡,更是跌落滿地。
一年之內,阿德南交出的成績,即使是最嚴苛的評論者,也要打出漂亮的分數;即使是反對黨,也找不出漏子批評。
他推行中庸和多元的政策,避免砂州受到種族和宗教偏激主義的傳染;他公開指出巫統不能進入砂州,他捍衛原住民使用“阿拉”字眼,他還把依布拉欣阿里和利祖安擋在海關,不讓他們入境。
他用實際行動反貪。他要部長、官員和財團簽署廉正守則;簽署人包括他自己,藉此告訴人民,他不會濫用手上的權力,讓自己和家族得到任何的工程或土地。
他致力維護砂州的主權;過去許多被“聯邦化”的現象,逐漸被糾正,包括將公務員恢復本土化。
對於砂州華社,他撥款給獨中,準備承認統考,擢升更多華裔高級公務員。
一年之內,他做了砂州人民希望一個首長可以做的事,一些做法甚至是超出人們的期望。
阿德南原本的600cc引擎,似乎是加上超級渦輪增壓系統,爆發出6000cc引擎的能力。
阿德南凸顯的人格,讓一般人不會用“政治/選舉需要”來置疑他的誠意;不管怎樣,他是一個政治人,只要做得好,交出成績,造福人民,不管是基於甚麼原因,包括為了政治和選舉需要,也是功德。
砂州以外,我覺得他樹立了一個典範,讓全馬人民可以看到,原來大馬的其中一州,可以這麼治理;原來一個政治領袖,可以在短短一年內做出實質改變。
他的做法,足以讓其它州,其它政黨,其他政治人物,有一個正面的示範;也讓國人產生信心,只要有好領袖,好政策,國家就可以朝正面發展。
第一年,只是開始,他往後應該還有長遠的路要走,也希望他可以更健康,未來走得更穩健。
x x x
我去到每一個國家,可以的話,其中一個必須行程,就是參觀它的博物館。
不同的博物館,有者浩瀚,收藏品幾天都看不完;有者簡陋,十幾分鐘就走完。價值雖有差異,但是,同樣都是記錄一段人類走過的路程,以及一段文明發展的過程。
走一次博物館,就是一趟穿越時空的心靈之旅。
當我看到IS(哈里發國)的暴徒們,瘋狂摧毀伊拉克古城摩蘇爾的博物館收藏品,內心一陣揪痛。
摩蘇爾所在地,是古代亞述帝國(Assyria)的首都尼尼微;可想而知,亞述很多重要的歷史文物,都收藏在這裡。
亞述文明在人類歷史上,佔了重要的一部份。
它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之一,可以追溯到4千500年前;它發源於現今伊拉克的兩河流域,在其輝煌時期,版圖曾經擴張到埃及。
亞述帝國維持超過2千年,是人類歷史的異數。它開創農業,冶煉金屬,發展出楔形文字,建立起古早的城市,留下精美的藝術浮雕……對於這種古文明,後人應該引以為榮,珍惜保護才是。
但是,IS暴徒卻把文物和歷史當作敵人,指它們違反伊斯蘭教,而將之摧毀。
他們可曾知道,早在伊斯蘭來到當地之前,亞述的文明光芒已經點亮世界。
把博物館的文物搗毀,是對文明的踐踏,是人類的倒退;數千年的結晶,無法重新塑造,就好像當年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被塔勒班炸毀之後,永遠在人間消失。
這一些人,不但殘酷,也太愚昧。在歷史長河中,他們的存在只會是短暫,但是,他們的殘酷和愚昧造成的破壞,卻是永遠。(星洲日報/星期天拿鐵‧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729?tid=42#ixzz3TDC7tt3z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Sunday, March 1, 2015

鄭丁賢‧意料之外的政治能人

2015-03-01 10:26
一年前,阿德南就任砂拉越首長時,老實說,很多人都跌了眼鏡:“嘩!怎麼會是他?”
即使他上任了,也沒有幾個人看好他:“唉!他又能做甚麼?”
那時候,他雖然是砂土保黨的老臣子,但是,被認為和權力核心的距離愈來愈遠;他的年歲也偏高,70之齡,似乎已經走過了巔峰。
加上他的身體狀態不佳,特別是心臟功能。一位他身邊的人士說:“阿德南的身體,像是一部600cc的第二國產車,而他的工作,必須要有一部2500cc的四輪驅動車,才能翻山越嶺往前衝。”
而且,阿德南過去的低調,以及他曾經和泰益有姻親關係(他的前妻是泰益的妹妹),讓人認為他只能蕭規曹隨,走不出泰益的影子;而且是一個過渡期的首長,時間到了,就會交班。
但是,一年過後的今天,許多政治觀察者的眼鏡,更是跌落滿地。
一年之內,阿德南交出的成績,即使是最嚴苛的評論者,也要打出漂亮的分數;即使是反對黨,也找不出漏子批評。
他推行中庸和多元的政策,避免砂州受到種族和宗教偏激主義的傳染;他公開指出巫統不能進入砂州,他捍衛原住民使用“阿拉”字眼,他還把依布拉欣阿里和利祖安擋在海關,不讓他們入境。
他用實際行動反貪。他要部長、官員和財團簽署廉正守則;簽署人包括他自己,藉此告訴人民,他不會濫用手上的權力,讓自己和家族得到任何的工程或土地。
他致力維護砂州的主權;過去許多被“聯邦化”的現象,逐漸被糾正,包括將公務員恢復本土化。
對於砂州華社,他撥款給獨中,準備承認統考,擢升更多華裔高級公務員。
一年之內,他做了砂州人民希望一個首長可以做的事,一些做法甚至是超出人們的期望。
阿德南原本的600cc引擎,似乎是加上超級渦輪增壓系統,爆發出6000cc引擎的能力。
阿德南凸顯的人格,讓一般人不會用“政治/選舉需要”來置疑他的誠意;不管怎樣,他是一個政治人,只要做得好,交出成績,造福人民,不管是基於甚麼原因,包括為了政治和選舉需要,也是功德。
砂州以外,我覺得他樹立了一個典範,讓全馬人民可以看到,原來大馬的其中一州,可以這麼治理;原來一個政治領袖,可以在短短一年內做出實質改變。
他的做法,足以讓其它州,其它政黨,其他政治人物,有一個正面的示範;也讓國人產生信心,只要有好領袖,好政策,國家就可以朝正面發展。
第一年,只是開始,他往後應該還有長遠的路要走,也希望他可以更健康,未來走得更穩健。
x x x
我去到每一個國家,可以的話,其中一個必須行程,就是參觀它的博物館。
不同的博物館,有者浩瀚,收藏品幾天都看不完;有者簡陋,十幾分鐘就走完。價值雖有差異,但是,同樣都是記錄一段人類走過的路程,以及一段文明發展的過程。
走一次博物館,就是一趟穿越時空的心靈之旅。
當我看到IS(哈里發國)的暴徒們,瘋狂摧毀伊拉克古城摩蘇爾的博物館收藏品,內心一陣揪痛。
摩蘇爾所在地,是古代亞述帝國(Assyria)的首都尼尼微;可想而知,亞述很多重要的歷史文物,都收藏在這裡。
亞述文明在人類歷史上,佔了重要的一部份。
它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之一,可以追溯到4千500年前;它發源於現今伊拉克的兩河流域,在其輝煌時期,版圖曾經擴張到埃及。
亞述帝國維持超過2千年,是人類歷史的異數。它開創農業,冶煉金屬,發展出楔形文字,建立起古早的城市,留下精美的藝術浮雕……對於這種古文明,後人應該引以為榮,珍惜保護才是。
但是,IS暴徒卻把文物和歷史當作敵人,指它們違反伊斯蘭教,而將之摧毀。
他們可曾知道,早在伊斯蘭來到當地之前,亞述的文明光芒已經點亮世界。
把博物館的文物搗毀,是對文明的踐踏,是人類的倒退;數千年的結晶,無法重新塑造,就好像當年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被塔勒班炸毀之後,永遠在人間消失。
這一些人,不但殘酷,也太愚昧。在歷史長河中,他們的存在只會是短暫,但是,他們的殘酷和愚昧造成的破壞,卻是永遠。(星洲日報/星期天拿鐵‧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729?tid=42#ixzz3VODujScS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Sunday, February 22, 2015

鄭丁賢‧過年,是大家的事


親愛的拿鐵:
過年已經很形式化,就是同樣的飯局、紅包、新年歌、舞獅……,年復一年,還有甚麼意義嗎?
怕過年的小羊
親愛的小羊:
我瞭解你的感受,有一陣子,我也和你有同樣的想法,覺得過年很麻煩,譬如塞車、吵鬧、行禮如儀的風俗,加上悶熱,所以,新年就干脆“避年”,找個沒有農曆年的國家旅行去,圖個清靜。
但是,後來我的想法有點改變。過新年,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眾人的事;你怎麼過新年,會影響到其他的人怎樣過新年。
你自己圖個清靜,固然可以怡然自得一番,但是,你的親人、家人、朋友呢?缺少了你,是不是一個遺憾?
過年,如果只是當成自己的事,那就有點自私;如果是大家的事,則是一種共同的付出,共同的分享。
就像是紅包,你不喜歡,就可以說它就是一種物質主義;但是,換一個角度,給與收之間,是一種付出和分享;其實,它沒有那麼的物質化,而有它本身的精神價值。
小時候,我住在華人和馬來人混合區。
年初一打開大門,已經有一群友族的孩子,排成一條長龍,等著拿紅包。
祖母沒有一絲不悅,而是耐心的一個個派紅包,小孩們拿了高興而去,準備明年再來,祖母派完了,也準備明年繼續派。
這是老一輩的生活智慧。生活在這個國家,就是付出和分享。
擴大來看,這個國家,整個社會,都需要有共同的節慶,一起參與慶祝,藉一個機會,通過一個場合,醞釀共同的情感。
譬如,以前我認為撈生是俗氣的一回事,撈生的食物也稱不上健康;然而,後來逐漸領悟,大家用筷子把盤子裡的東西挑上空,不同的顏色形成繽紛,上升後降落,像是孩提時的遊戲,充滿童真。
而大家口中唸唸有詞,是對未來一年的祈願,它本身就是一種美感。
而今許多的新年聚餐,友族也參與撈生,新鮮好玩的同時,消除了彼此間的陌生感,舉起筷子,不也是同撈同煲。
今年的大年初一,我在酒店用早餐,酒店請來獅隊助興,咚得隆咚鏘,把大家的心緒都分散了。
餐廳裡的人,很多都湧前去看舞獅,我稍微觀察,人群中多是馬來同胞,包括酒店的職員和住客,以及一些外國人,他們都看得入神,津津有味。
獅隊裡有財神,大大的頭,上面是卡通造型,友族孩子愛極了,衝上前和財神逗樂。而財神看到孩子趨前,樂得玩在一塊。
對華人而言,舞獅很尋常,有時候還覺得煩。
但是,對於友族和外國人,觀感不一樣,他們感覺新鮮有趣,是他們樂於接觸的異質文化經驗。
和70、80年代比較,當時舞獅是一種禁忌,被認為會引起社會不安,而被排斥禁止。
開放舞獅之後,要怎麼舞就怎麼舞,還有友族的獅團,也有國際比賽;它沒有嚇著或激怒友族,反而成為共同的生活經驗。這不也是社會的進步嗎!
於是,過年也不只是華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
小羊,不用怕過年,用超越自己的角度看過年,或許你也會領略到眾人的樂趣。(星洲日報/星期天拿鐵‧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672?tid=42#ixzz3SRZv7rI6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Friday, February 13, 2015

鄭丁賢‧大馬必須超越“馬來人的困境”

2015-02-13 10:10
馬哈迪在台上,站著連續講了2個小時,沒有停頓,間中只喝一兩口水;他可以一直講下去,因為他感覺到台下的聽眾正在被他打動。
題目是“馬來西亞的困境”,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可以和他的著作《馬來人的困境》作對照,相輝映。
他從獨立之前說起,談到各族的差異,優勢和弱勢。他提出的觀點,和半世紀前書中的內容,可以說相當一致。
馬來人的農業文化,導致他們缺乏競爭能力;華人的商業基因,導致他們經濟實力強大;馬來人願意分享政權,但華人必須以經濟蛋糕交換;馬來人需要政府照顧,但也要放棄柺杖;華人面對政策的限制,但依然取得很大成就;新經濟政策有正面作用,但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目標……。
如果你過去幾十年生活在這個國家,這些論點絕對不新鮮,因為你就是這項政治工程下的製成品之一。
馬哈迪的認知盲點,在於他太過相信過去,以致他一直停留在以前。他沒有意識到,世界變了,國家變了,馬來人變了,華人也變了。不能依舊用過去的思維,來看待今天的社會;如今全球化之下的開放、競爭、民主、自由、績效,一波又一波的衝擊,把過去的價值打得支離破碎。
《馬來人的困境》已經不適用於現在,大馬必須超越“馬來人的困境”了。
然後,他繼續演講。
他自認最大的弱點,就是沒有慧眼,所以屢次選錯接班人,從慕沙希淡、安華、阿都拉,以至納吉,一錯再錯。
他說,如果他是現任首相,他會選擇辭職,箭鋒直指納吉。
他想不出他在任時有做錯過甚麼;他說,如果時光重來,他依然會做同樣的決定。
他卸任之後不斷批評在位的首相,原因是他要看到這個國家走在正軌,一旦有問題,他責無旁貸,必須指正批評。
或者,他忘記了,其實他的接班人,基本上都在延續他的政策,做法雖然有些不同,班底不一樣,然而,路線是一樣的。
從第三者的角度,這些接班人的最大問題,就是走不出馬哈迪的影子,不敢做重大的變革,空有權力而坐失良機,更何況,他們缺乏馬哈迪的強勢作風,所以兩頭不到岸,隨波逐流。
值得一提的是,他談到華人,以及中庸。
他承認,幾次大選,特別是1999年,當他流失馬來人支持的時刻,是華人站在他這一邊,讓他繼續贏得超過三分之二議席。
或許華人會有所遺憾,過去支持馬哈迪的選票,沒有改變馬哈迪的思維,沒有轉化為真正的開放和進步。
馬哈迪自認是中庸的,他也反對極端主義如IS,反對杯葛華人商家。
只是,馬哈迪的中庸是有局限的,他並不反對土權,以及伊斯蘭連線,他依然為土權護航,聲稱土權是在做巫統做不到的事,特別是捍衛馬來人的權益。
不管怎樣,馬哈迪的演講是動人的,他依然有魅力;人們應該尊重他的發言,有時候也的確需要他站出來講話。
然而,兼聽則明,接受他的一部份,也要置疑他的另一部份。(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625?tid=34#ixzz3RcfWN21M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Friday, February 6, 2015

什么是中东问题?

什么是中东问题?说白了就是1947年联合国强行通过將巴勒斯坦分割成两半,一方归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另一方归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国。在所有的阿拉伯国家反对下,犹太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1948年宣佈成立以色列国。从此中东成了阿拉伯国家与人民向犹太人斗爭的火药库。虽然间中有曲折离奇的停火、爭议与谈判,甚至出现建交化敌为友(如埃及于1980年与以色列建交互换大使)和所谓以巴和解的奥斯陆协定(1991年),但以巴之间的问题直到今天(从1948年算起到2015年,已是67年,巴勒斯坦立国仍然悬而未解),还是阿拉伯人民的心头之恨。

究竟「中东」这名词如何由来?而它又包含什么国家和地区?简单地说,早年欧洲人或欧洲世界以自身为中心,靠近欧洲的国家成为「近东」(Near East),如土耳其及阿尔及利亚等;在中间地带的称为「中东」(Middle East),如巴基斯坦、以色列。但隨著时代的发展,近东的国家也被列为中东了。

至于欧洲人眼中的「远东」(Far East)一般是指印度和中国等国了。

由于矛盾与斗爭都集中在中东,而中东问题又特別聚焦于以巴的恩恩怨怨,也就形成所谓「中东问题」,其实就是以巴问题。

「中东」的另外一个称呼叫著「西亚」,也就是亚洲的西部,一般指亚洲大陆的国家,並未包括在非洲地带的北非国家。这只是单纯以地理的形式来划分,如土耳其和伊朗算是西亚国家。

由于西亚不足以代表中东的地理范围,今天世界各国都把「中东」当成一个专有和特定的地理名词。

以下是传统上被称为中东的国家和地区:巴林、塞浦路斯、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卡塔尔、沙地阿拉伯、敘利亚、土耳其、阿联酋及也门。

极端组织復甦

也有人把下列国家和地区列为大中东地区: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巴基斯坦、突尼斯,前苏联解体后宣告独立的一些伊斯兰国家。

因此我们只能以在「西亚」和「中东」地区的国家列入,但它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多数是阿拉伯民族(也有伊朗的波斯人及土耳其的突厥人信奉伊斯兰教),而且信奉伊斯兰教的佔大多数。换句话说,中东、阿拉伯与伊斯兰在一定程度上是三合一的(巴勒斯坦的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且是属于逊尼派的伊斯兰教)。

在伊斯兰教中,又分成逊尼派和什叶派,这两个派系也涉及了近些年来的教派斗爭。

就宗教派系来说,伊朗是什叶派的大本营,而沙地阿拉伯是逊尼派的大本营。一般估计,什叶派的人口较少,占穆斯林人口约20%,余者为逊尼派。

在歷史上,逊尼派往往处于主流和主导地位,但在1979年伊朗宗教革命成功后,什叶派开始抬头,也刺激了逊尼派不甘落人之后,决意迎头赶上。

90年代之后,极端的逊尼派在阿富汗建立基地,並得到伊拉克和利比亚等国的支持,导致其领袖奥萨马拉登肆无忌惮地在世界各地燃起恐怖火花;尤其是2001年911恐袭事件成为现代歷史上的最大悲剧。这意味著中东问题已告扩大和变质,不再是局部战爭或通过政治手段谋求和解,而是诉诸恐袭和人肉炸弹向美国和以色列乃至世界展示恐怖顏色。结果激怒西方及爱好和平的国家团结起来,向恐怖主义宣战,这是奥萨马意想不到的结局。在2001年美军扫荡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及2003年美军瓦解伊拉克的萨达姆政府,就是毫不容情的报復。

虽然在这之后,美国扶持了阿富汗及伊拉克新政权,但总是安抚不了人心。所谓民主选举代替不了民生,人民仍生活在苦难之中,也给了极端组织借助民怨再度復甦。虽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在2011年一场「阿拉伯之春」的运动又不期然地在突尼斯掀起后,竟然如野火燎原地在中东形成混乱的局面,而给极端组织一个重新整合的机会。

长期独裁种祸根

其因由是这样的:在突尼斯开始而后波及埃及、利比亚、敘利亚及也门的运动是「三无运动」——无明显宗教主张,无强大反对派组织和无外来敌人唆使和利用,纯粹是人民对高物价、高屋价和高失业率的抗议,要求给麵包和食水,但实际触及这些国家欲建长期独裁政权而种下祸根,例如突尼斯的本·阿里在位23年(75岁)、埃及的总统穆巴拉克在位30年(81岁)、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位42年(2011年死时69岁)、敘利亚总统阿萨德在位30年后,才于14年前將位子传给儿子巴沙尔,还有也门萨利赫也掌权33年(2011年下台时已69岁)。

美国本来以为默许中东一些国家陷入打倒和推翻独裁政权就可为这些国家带来民主,也就有了所谓「阿拉伯之春」的美誉,甚至一些非中东国家也羡慕中东的阿拉伯人民敢于向「家族王朝」挑战,並预言世界各地將会吹响「阿拉伯之春」的號角。

遗憾的是,所谓「阿拉伯之春」竟是触发反美与亲美力量的斗爭;波斯人(伊朗)与阿拉伯人的斗爭;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斗爭;少数宗派的王权与多数宗派的百姓的斗爭,整个中东不是迎来春天而是乌烟瘴气。

转入2014年,我们又惊讶地发现比基地组织更诉诸暴力与杀人的「伊拉克与黎凡特伊斯兰国」(ISIL)在伊拉克及敘利亚的土地上出现。这是因为美国虽然镇压伊拉克整整十多年且已扶起「民主」政权,但依然无法平靖局面,反而成了恐怖组织的新温床。

如今再加上陷入內战4年的敘利亚一片兵荒马乱,已让ISIL利用伊拉克与敘利亚的毗邻的北部土地建立起一个极为残暴的所谓「伊斯兰国」,两位日本人质被杀害就是一个明证。

由此来看,因为中东问题被放大到无穷尽和没完没了,也就让恐怖分子借此课题大做文章,进而让人对相关组织產生恐惧。

其实,归根究底,在正本清源地对症下药外,也得使用非常手段將新的恐怖组织荡平,不让它们假借中东课题行残暴之实(从支持巴勒斯坦立国到建立大阿拉伯伊斯兰国),否则让极端的恐怖分子一再残害无辜的人,世界將永无寧日了。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columns/pl3665

Sunday, February 1, 2015

鄭丁賢‧6萬年的人類學,不,是政治學

2015-02-01 10:56
有國內學者稱,馬來人6萬年前已經存在於這片土地。以此推論,馬來人不是外來者。
我嚇了一跳,反應無關誰是外來者;而是――6萬年?
這巔覆了人類學的理論。我唸過的人類學書本,應該要重寫;我也考慮向當年就讀的大學,要求退還部份學費。
但是,仔細一讀,原來,這位理科大學的助理教授查法麗娜,並不是人類學學者,也不是考古學學者。
查女士是醫藥與保健品研究員,她聲稱是根據DNA的分析得到結果;不過,她承認沒有做過實際的DNA檢驗,一切只是推論而來。
原來如此,害得我不能追討學費,人類學書本也要保留下來。
順便翻開人類學,找回咱們的祖宗。
到目前為止最受公認的學說,人類的老祖宗是在非洲出現,黑猩猩學會站起來走路,而不是用四肢爬行,這成為猿人。一旦猿人懂得用火,製造簡單的工具,就演進成為咱們的祖先“智人”(Homo Sapien)。
從非洲開始,智人用了幾萬年的時間,一小步,一小步的走出非洲,走向世界。
6萬年以前,他們走到歐洲;5―4萬年前,他們走到中亞;4―3萬年前,進入東亞、大洋洲、美洲。
這些分散的智人,再經過幾萬年的進化,成為現代人種。
留在非洲的形成尼格羅人種,在歐洲的是高加索人種,到亞洲的是蒙古人種(東亞人種),到了大洋洲的成為澳洲人種(澳洲原住民),到美洲成為美洲原住民人種。
這是人類學的非洲起源理論,經歷考古、化石、DNA的重覆驗證,追溯到咱們祖先的足跡。
但是,人類學可能遺漏了,有一群智人在6萬年前無須經過漫長的遷徙,而是坐上外星人的飛碟,幾分鐘內降落在馬來半島,而且不用經過進化階段,成為馬來人。
不可思議!
真正的考古發現,馬來半島發現的最早人類“霹靂人”(Perak Man),經過鑑定,年齡是1萬1千歲。
再補充,那是霹靂人,屬於原始人,尚未進化成為現代人種,所以不是馬來人。而馬來人的形成,不管是來自何方,時間不會太遠,距離現在千年左右吧!
查女士的推論,無端端推前了5萬多年;原因呢?只是為了顯示馬來人不是外來者?
這是政治學,不是人類學。
x x x
人種起源不必太過計較,大家的祖先都是非洲人。
重要的是人類的進步和文明。人類懂得往前看,老祖宗就是這樣,走出了非洲;現代的大馬人,也要往前看,突破局限。
這讓我緬懷推動中庸運動的其中一位馬來顯要G25的成員,阿末莫達(Datuk AhmadMokhtar)。
阿末莫達曾經出任秘魯大使。1996年,秘魯的馬克思叛軍挾持人質,轟動國際。阿末是其中一名人質,引起國內關注。
過後,鮮少他的新聞,直到他成為G25的成員,喚起人們注意。
可惜,阿末在上星期因癌症逝世。
他的臨終遺言是:“抱歉,我因為生病,無法在G25扮演活躍角色,然而,不管今後如何,可以確定的是,我和G25的伙伴們一起努力要讓這個國家恢復正常。”
讀了,有一股想哭的感覺。
安息吧,阿末先生,您永遠和我們在一起。(星洲日報/星期天拿鐵‧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503?tid=42#ixzz3QTIgIcRU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Sunday, January 25, 2015

鄭丁賢‧地方選舉和513

2015-01-25 12:29
伊斯蘭黨主席哈迪反對地方選舉,理由是可能會重演513種族暴亂事件。
是他天馬行空?還是他仍舊活在60年代?
我相信,這兩個因素都有;但是,更主要的是Kuih Lapis(九層糕)的思維組成模式;Kuih Lapis很多層,通常是一層紅,一層白,一層紅,一層白……。
伊黨哈迪的思維,一層是宗教主義,一層是種族主義;一層宗教,一層種族……。
他認為,城市地區華人佔多數,所以一旦舉行地方選舉,就會由華人控制地方政治。
奇怪,他最先看到的不是人民,而是宗教和種族;以此推論,必須優先保護馬來人穆斯林主導權,而不是人民的需要。
看來,從政數十年,他對地方選舉還是沒有概念。
地方選舉的意義,在於讓人民參與地方政治,監督地方發展,提高地方施政效率。
譬如,道路和路燈要完善,垃圾必須有效處理,公園不能隨便改建公寓,小販中心要衛生清潔,地方官員要廉潔有效率,公共設施要齊全……。
我相信,沒有任何種族要路面坑坑洞洞,垃圾堆積如山,公園變成住宅和商店,小販中心骯髒傳染疾病,官員貪污腐敗,……。
這些問題,不但是馬來人問題,也是華人、印裔、伊班人、卡達山人等的問題。
地方選舉就是要讓地方人民參與、監督、解決地方問題的民主管道。
哈迪的Kuih Lapis,缺乏營養內容,只有太多的糖分,太多的色素,對健康很不好。
當然,哈迪的Kuih Lapis也已經過期,不適合食用了。今天大馬的多數城鎮,還是華人為主嗎?
No no no,馬來同胞的城市化趨勢,使很多城鎮成為馬來區和混合區;只有少數是華人區。哈迪大可不必擔心。
如果513可以成為理由,那干脆廢除州選舉和國會選舉;哈迪若有歷史認識,應該知道513是1969年全國大選發生的事。
印度國大黨總秘書古瑪阿曼,在社團註冊局絕食,抗議註冊局裁定他的職位無效。
他說,他願意為印人絕食而死。
但是,我看不出他的絕食和印人問題,有甚麼關係。
據說,絕食是印裔社會的政治次文化,尤其流行於印度次大陸,也流傳到大馬印裔社會。
以前,聖雄甘地為了反抗英國殖民地統治者,採用和平方式,而非暴力對抗;甘地以絕食抗議,喚起千千萬萬印度人的醒覺,這是一種奉獻小我,完成大我的偉大行為。
最終,英國人屈服,甘地勝利,印度獨立。絕食是很大的力量。
但是,今天的世界,沒有了甘地,也沒有殖民地統治者;絕食,對象是誰?意義何在?
印度的政治鬥爭,動輒就是絕食,要人民注意,激發悲情,產生同情;很戲劇化。
影響到大馬,印度國大黨的內部鬥爭,也來絕食,還扯上社團註冊局,絕對有戲,但喜劇多於悲劇。
我不擔心這位古瑪的生命和健康;不是我冷酷,而是大馬政治人物的絕食,通常很安全,可以清理腸胃,幫助排毒。
在眾多準備“絕食至死”的政治人物,都依然活著,而且絕食之後,蹦蹦跳跳,身體很好。
為了身體健康,大家不妨找個理由,一起絕食。(星洲日報/星期天拿鐵‧文: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434?tid=42#ixzz3Poh54xn7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Friday, January 9, 2015

鄭丁賢‧查理之死

2015-01-09 10:45
查理被殺了,現場血跡斑斑,就在這一片“自由、平等、博愛”的天空底下。
死者查理,他不是被派到戰爭火線上的軍人、也不是從事宗教或政治鬥爭的要角;他只是漫畫家,而他的漫畫,通常只是要博君一笑,雖然他刻畫的對象,相當的敏感。
為此,他付出了生命。
我說的查理,不是一個人,而是那12個死者,其中10人是《查理周刊》的職員。
鎗手衝進周刊的辦公室,見人就開鎗,動機就是要殺掉查理。
然後,他們高喊:“我們報仇了!”
我不禁要問:“仇從何來?”
顯然不是針對特定的查理,而是針對不同的價值觀――自由vs偏激,開放vs保守,少數vs多數,世俗vs宗教。
《查理周刊》存在接近半個世紀,它是一本嘲諷時事的政治漫畫雜誌;雜誌的定位是自由左派。幾十年來,它嘲諷的對象是權力當局,特別是右派政治,包括法國本身的白人主義、大法蘭西主義;它也嘲諷宗教威權,這包括了天主教、猶太教和伊斯蘭威權主義。
稍微瞭解歐洲自由左派的作風,都知道這就是他們的特質;理想和浪漫,加上濃厚的法蘭西色彩――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融合產生一股挑戰權力和傳統的做法。
政治是權力,宗教是威權,這些自然成為《查理周刊》嘲諷揶揄的對象;而它並不是以鎗械炮彈為武器,它有的只是以漫畫作為笑彈。笑彈是否有殺傷力,很多時候,還是看對方的接受能力。
用鎗彈來反擊笑彈,實在不成比率,也太過血腥殘暴,違反人常。
當然,連巴黎的伊斯蘭宗教司都即刻發表聲明,鎗手不代表穆斯林,殺人的行為不能被接受,身為穆斯林也同聲譴責。
的確,宗教的極端分子屬於少數,會化身為恐怖分子的,更是少數中的少數。但是,極端分子和恐怖分子,畢竟有其醞釀的土壤。
宗教偏激主義,把一切都絕對神聖化,容不得任何的置疑和反對,對嘲諷更是零容忍,哪能接受《查理周刊》的揶揄;這不是偶發事件,從20幾年前魯斯迪寫了《撒旦的詩篇》而全球被追殺以來,已是屢見不鮮。
然而,法國不是哈里發國,西方不是中東。
法國的立國理想,以至法國人的理念,在於自由、平等、博愛;漫畫是一種表達意見的自由,不能妥協;平等和博愛就是尊重生命,怎能被屠殺!
而近代西方,乃至歐盟的成立,它的基礎是建立在融合、諒解和開放,而不是暴力、仇恨和封閉。
殺了查理,就是謀殺法國的理想,西方的根本。
殺了查理,會讓更多查理站出來,今天法國人舉了牌子,宣告“我也是查理”,說明他們的信念和堅持,不會被極端和恐怖所挾持威脅。
(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263?tid=34#ixzz3OO7ZAuEv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Sunday, January 4, 2015

鄭丁賢‧雲層裡的飛行

  • 拿鐵佬和游機長――上了飛機,乘客和機師就是命運共同體。(圖:星洲日報)
2015-01-04 10:34
上個星期,我到北海道過聖誕節;這個冬天,寒流來得比往年早,雪也下得特別大。
飛機下降旭川機場時,雲霧密佈,下了雲層,前方一片白茫茫,大雪掩蓋了機場,連跑道都無法辨識。
機師當機立斷,把往下的飛機拉高,再次升空;飛機在空中盤旋觀察,在雲霧中發現一個空間,馬上做了一次迴轉,再通過儀器鑑定跑道位置,即時降陸。
下降時,由於跑道積了冰雪,如果用一般的滑行降陸,可能會滑出跑道;機師改用撞擊的降陸方式,加強輪胎和跑道的磨擦力,配合制動器,把飛機控制下來。
xxx
這次飛行的經過,並不是我自己憑空想像。
下機後,我認識了駕駛這趟班機的游機長,和他暢談,聽他述說當時的情況。
游機長資歷豐富,已經是飛行教官資格。這一次經驗,在他看來不算驚險,而只是飛行經驗中累積的一部份。
任何的飛行,都不可能一成不變,一路順暢;重點在於,機師要經過嚴格訓練,隨時準備面對突發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
飛機師的工作要求,並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他們必須保持最佳心理和生理狀態,準確的做好每一個步驟,隨時因應變化和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
游機長還強調,一個機師的終極使命,就是確保機上乘客的安全。
聽了之後,才知道我們坐在乘客位子上,對機艙外的情況一知半解,對下一刻更一無所知,其實,駕駛艙裡,機師和機組已經在運籌帷幄。
xxx
幾天後發生的印尼亞航事件,讓我連想到這一趟飛行經歷;不同的是,或許印尼亞航碰到更惡劣詭異的氣候,而機上的乘客,也沒有我們的幸運。
惡劣的天氣,估計是印尼亞航出事肇因;飛機遇到風暴雲團,曾經要求升高飛行,但還是遷入風暴中;也有氣象專家說,雲團裡溫度奇低,飛機迅速結冰,造成機件故障。
這種情況,是大自然――科技――人的三角對決;自然界的譎變,考驗飛機的性能設施,以及機師和控制塔人的智慧和經驗;勝與負,對與錯,生與死,往往就在剎那瞬間。
許多時候,乘客對氣候,以及飛行條件缺乏瞭解,一旦飛機延遲,或是改變降落地點,稍有不便,就不滿埋怨,甚至有人會大發雷霆,大鬧飛機或機場。
其實,設身處地,心平氣和的想一想,這些天候,是大自然的常態,老天不會為了你的行程,而無雲無雷無雨;而機長和控制塔的決定,更不是為了方便和好處,而是為了乘客你的生命安全。
如此,應該感謝感恩,還有甚麼好埋怨!
(星洲日報/星期天拿鐵‧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207?tid=42#ixzz3NoupkfMA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Wednesday, December 31, 2014

鄭丁賢‧只要伊刑法,洪災算甚麼


我對伊斯蘭黨的執政目的,已經絲毫沒有懷疑了。
黨中委,長老之子,明日之星的聶阿都一句“水災,就是上天要伊斯蘭黨致力推動伊刑法的徵兆。”
一句話,把人們帶回中世紀前的神權時代。
在那個年代,人是沒有作用的,就像是螻蟻一般的小生命;人要生存,就得靠上天的憐憫。要你活就活,要你死就死。
但是,人怎麼知道上天要他生或死呢?
就有一批人,他們可能是君王,或是神職人員;他們說:“我的權力來自上天,我代表上天說話,你們就要聽我的。”
要你去打仗,就說這是上天下旨,要你做奴隸,也是上天旨意。
總之,人是不能思考的,也不能置疑;要你怎樣就怎樣,因為那是上天的安排。你不跟隨,你敢反對,那上天就會懲罰你。
我以為一千多年後的今天,神權政治早已經是神話的一部份。人類歷史的啟蒙運動,把人類渾渾沌沌的腦袋開啟,注入理性主義,開始懷疑神權,找回人的能力和價值。
隨後,人類開始學習科學,通過科學來瞭解世界,並且學習人文,通過人文提昇生命的意義。
這就是文明。
今天,伊斯蘭黨卻是把人類文明的這一個進程給刪除了,要直接回到神權時代。
它要推行伊斯蘭刑事法,就告訴大家:“水災,就是上天要伊斯蘭黨致力推動伊刑法的徵兆。”
水災,在他們心中,和氣候變化不相干;和環境惡化無關係;和水土保持是兩回事。
水災,在他們眼裡,看不到二、三十萬人失去家園,看不到災民捱餓遭寒,看不到病的傷的死的。
他們的心和眼,只有伊刑法,為了伊刑法,甚麼都可以不要,大水災成為合理的,也是可以的,必須的。
一個“上天”,把人的知識刪除了,把思考省略了,把理性取消了,連人性都沒有了。
這個聶阿都,難道他沒上過學嗎,沒學過地理,不知道東北季候風嗎?他沒讀報紙看電視上電腦嗎,不知道艾爾尼諾,溫室效應,氣候反常嗎?
難道他不知道吉蘭丹的羅京高原,十幾年來被瘋狂的砍伐,州政府無節制的發出開伐執照,以及對非法濫砍不加取締嗎?
環保團體的調查,發現羅京高原受破壞的程度,遠遠超過金馬崙高原;如果金馬崙高原是情況嚴重,必須馬上拯救,那羅京高原則是病入膏肓,非送進ICU不可了。
如果不是羅京高原生態近乎被摧毀,今天話望生和瓜拉吉賴的災情,會這麼嚴重嗎!
聶阿都和他的伙伴們,可不管這一些,他們心裡只有伊刑法,伊刑法,伊刑法……,而從不問吉蘭丹伊斯蘭黨州政府做了甚麼防範水災,阻止環境惡化,整治河道水文的工作。
我一點都不懷疑,伊黨鐵了心要落實伊刑法,即使洪水淹沒了吉蘭丹,浸泡了全馬,更加要伊刑法,然後,再向100%的伊斯蘭國前進。
因為,他們說:“這是上天的旨意。”(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166?tid=34#ixzz3NTCDle7k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Thursday, December 25, 2014

Rinko Kikuchi


            新的偶像,因为她在《Pacific Rim》里的造型很像我的润婆。
     以前有人问我喜欢怎么样的女生,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当时的我却不懂如何回答的,因为这问题太过“general”。这些年来的经验累计,我发现我喜欢的类型:东方脸孔,一把乌黑的短发,樱桃嘴,兔子牙、眉毛要好看、等等。

     我跟她讲时,她说“她酱美”,我说你化妆的话也是很漂亮的。女人会打扮、保养就是美的。

Are You A Good Team Player?


            I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the title, there are many for this post such as “be a good pirate, since you are on the pirate ship”, “Elsa, Malaysia Version” etc.

            I am a star, what does a star do? It shines. I shine whenever I go, but without my teammate, I wouldn’t have shined so brightly. Look what they have done, preparing the cloth, wig, spray, “staircase” & many other things.

            Thanks to our GM, he wanted this event with performance. The idea, purpose of this is to team bonding, so that we can work better. Not only the hard work of my teammate did, the audience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by cheering! Whatever we do, we focus, into it, execute it, & make it happen.


            Wishing all of you who are reading & watching this Merry Christmas & A Happy New Year!


Sunday, December 21, 2014

鄭丁賢‧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2014-12-21 10:35
幾天前,賽夫丁來訪本報;談話的中心,始終圍繞在中庸。
他是全球中庸行動基金會(GMM)的領導人,這個組織在國內和國際推動中庸運動;放眼全國,應該找不到一個更適合的人選擔起這個任務。
他主張憲法至上,大馬不適合落實伊斯蘭刑事法,宗教權力應該設限,種族政治必須結束,獨中統考必須得到承認,煽動法令應該廢除……。
他強調馬來人和非馬來人的共同點,不同宗教之間的相同價值,人民的善良和互助。
言談之間,感受他的誠懇和真心。他並不是一般政客,到甚麼場合說甚麼話。見證他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雖然看他這一段路走得很顛簸,也相當孤獨。
有人說他是巫統的良心,說實在的,我認為他是大馬政治的良心;然而,這顆良心並不在中心的位置。
他曾經獲得賞識,出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長。
但是,大選時在淡馬魯卻輸掉了,而當選者是伊斯蘭黨的“小哈迪”納斯魯丁哈山。納斯魯丁的路線和賽夫丁正好相反,以糾眾抗議演唱會,組織巡邏隊在情人節抓人,以及不惜一切要伊刑法而聞名。
結果,賽夫丁輸了,而且是輸在華人選票;對於一個中庸主義者,這是何等的諷刺呀;哦,這是我的說法,賽夫丁本身卻是淡然,沒有歸咎華人,還駁斥“華人海嘯”的說法。
他失去了議員資格,沒有了副部長位子。
接著,他在巫統黨選中,角逐最高理事失敗。
政治生涯跌入谷底,他想要通過政治途徑推動中庸理想,結果是撞到了鐵板。
賽夫丁在政治上的挫折,是否中庸政治在大馬社會的失敗?
而自以為支持中庸的選民,卻否決一位真正的中庸主義奉行者,這又是否一種偏激?
x x x
賽夫丁並沒有被擊倒,他還是理想主義者,也是積極的中庸推動者。
這也讓我想起杜甫的詩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在一個過渡時期的畸形社會,各種混亂偏激膚淺的聲音,掩蓋了正面的理想和價值,小人和亂人當道,把君子和能人逼到一旁。
然後,這只是一時的亂象,那些胡言亂語的輕薄小人,終究會被淘汰;良知和正道,不會被他們擊倒,而就像是滾滾江河,永無止息,常在人心。
回到現實,杜甫的陳義或許很高,過於樂觀;但是,如果好人不堅持,小人繼續當道,江河也會乾涸,成為荒漠;當年輝煌的巴比倫國,不就是今天的IS哈里發國的所在地?
x x x
幸運的是,大馬還有綠;不幸的是,我們正在逐步沙漠化。
刺耳的種族論調和宗教教條主張,像是裝上了超級喇叭,以120分貝的嗓音喧囂;這個國度彷彿是土權、伊士瑪在統治;而所謂的兩線制的兩邊政黨,之中的政客,樂得在這個畸形的空間,開拓他們的樂園,騙取選票和擴大地盤。
中庸的心聲,或許在多數人心中;但是,一些保持沉默,另一些感到混淆,還有一些冷漠無感。
而今,總算有了一些人站了出來,像是砂首長阿德南、賽夫丁、25名馬來顯要、華團、跨族群非政府組織、以及個別人士。
接下來,我們需要政治領導:兩邊的政治領袖,請停止無意義,無止境的消耗鬥爭,一起站出來對中庸作出承諾,告訴人民,大馬要的是中庸。
也要讓社會其他一群人醒覺,偏激和自我不是大馬社會要走的路徑,宗教和種族主義將使大馬走向分裂,混亂和衰敗。
沿著中庸路線,回到建國時的共識,以憲法為基礎,團結人民,塑造和諧社會,推動現代化的政治和經濟發展。除此,我們別無選擇。(星洲日報/星期天拿鐵‧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5075?tid=42#ixzz3MgCgpJHh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Thursday, December 18, 2014

鄭丁賢‧被趕下聖壇的聖人

朋友從台灣來吉隆坡,聚餐上談到台灣日前的選舉,我感慨說道:“政治上,台灣人是很殘酷的。”
桌上眾人不解,疑惑的看著我。
“馬英九以前不是聖人嗎?清廉,誠實,正直,有學問,還長得帥;是上天賜給台灣的最大恩典。
“現在吶,綠的罵他,藍的罵他,街上任何一個人都在罵他,選前罵,選後也罵。
“問題是,以前是聖人的馬英九,和現在是罪人的馬英九,還是同樣一個人啊。他或許沒有更好,但肯定也沒有變壞呀,至少不像陳水扁變得貪腐呀!”
朋友回應:“但是,他能力不行,沒有政績。”
“台灣的確有很多民怨,經濟沒有突破,房價太高……但是,這些不都是陳水扁,或更早的李登輝時代就存在?
“在我看來,馬英九其實還做得不錯。
幾年來,兩岸關係改善了,省籍對抗淡化了,台獨氣焰降低了;以前台灣人到海外不易,現在可以免簽證到100多個國家了。這些不就是政績嗎?
“他沒有貪污,連政敵都承認;他非常公正,連鐵票公務員的福利都被他取消,讓他們含淚不投票;他以務實遠見而改善和大陸關係,卻被指為親共賣台。
“對馬英九,台灣人還不算殘酷嗎?”
當然,我用“殘酷”二字,聽起來有點誇張。
只不過是拾人牙慧。邱吉爾在二次大戰時,領導英國和盟國,打敗了納粹德國,不但救了英國,也救了自由世界。
然而,之後的英國大選,在國內的民怨之下,他領導的保守黨輸掉政權。
邱翁有大功於英國和世界,卻連一次選舉也贏不了,情何以堪!
畢竟是偉人,他沒有說負氣話,而是留下名言:“對政治人物殘酷,就是偉大民族的象徵。”
真是一流的人物。被人民的選票遺棄,還能歌頌人民偉大;這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無怪乎,當年勝選的艾德禮,如今少有人記得,而敗選的邱吉爾,永垂不朽。
至於馬英九,慘敗之後,他也沒有說過一句難聽的話,還是謙謙君子,也負起責任,辭去黨主席位子;即使如此,外界的罵聲和嘲諷還是不停。
馬英九肯定不是邱吉爾,不會成為偉人;但是,日後的歷史評價,馬英九應該不會是個爛人。
至於台灣人,他們當年想要一個聖人,結果上天給了他們一個馬聖人;只是,他們把聖人從聖壇上趕了下來。
x x x
這就是民主,特別是今天快速流轉的民主。它的快轉速度,可以快到上一分鐘支持的對象,支持的政策,在下一分鐘就自我否決,成為反對的對象和政策。
我總覺得,變的人不是馬英九和國民黨,變的其實是人民自己。
當人民喜歡一個政治人物或政黨,會不自覺的美化他們,對方即使不是那麼好,人民也會把他們粉刷得非常好;對方即使犯了錯,人民會故意看不到他們的錯誤,或為他們找尋美麗的藉口。
但是,政治人物無須自我陶醉太久。一旦人民開始厭倦他們,則移情別戀的速度也很快。不管政治人物做了甚麼,即使做了好事,也要被吹毛求疵,大加撻伐;乃至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於是,政治失去了中間,也沒甚麼理性。喜歡就好,不喜歡就壞,而且是大好大壞。
大馬政治的兩極化,何嘗不是如此!看看網絡上的言論,就可知如出一轍。
這種現象,空有民主門面,卻缺乏民主內。民主還真的是要學習的。(星洲日報/星期天拿鐵‧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4999?tid=42#ixzz3MCyOucBC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Saturday, October 11, 2014

年尾计划

            很久没有写东西了。发现自己的手已经生锈了,而且连脚踏车也没有骑了。
       工作上的繁忙,有的时候忙得不可开交变得盲目了。今晚想在这儿稍微整顿一下,让自己冷静下来,好好检讨自己的生活习惯。我好久没有骑脚车了,对它的热忱慢慢的冷却下来了;大脑长期缺氧的习惯又回来了。最近我手上的工作还可以,只是如果下班后骑的话,没有这么长的路给我骑,因为我公司那里的衔接高速公路的天桥目前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最快也要明年6月才能使用。如果只是骑上公园和到大路的话,来回只有6公里,来回几次又有点无聊。或许选择跑步是个较好的选择。

            我看书的爱好好像慢慢变成买书的习惯了。看书的速度慢的惊人,希望可以安排更多的时间看书。除此之外,也希望公司提供专业英文课程。我真的希望自己的英文能够再提升,故所以买了几本英文书籍来看。

            计划2018年能够带着一家到澳洲旅行,皆因朋友在那儿定居,住宿方面可以省下不少。本来打算欧洲游的,但算算价格超出我的预算,只有先搁置一旁。当然也希望2018年之间能够在本土旅行的,如槟城、金马伦、波德申等等。希望能够和爸爸妈妈一起旅行,我想计划年尾一起去旅行。

            我发现我的能力很好,我懂很多东西别人不懂的。我懂如何计算电流,我懂电脑如何操作,我懂会计。所以我能够明白其他部门的“language”,沟通方面能够事半功倍。我不像大部分的人:我不管,我只要这个东西能够呈现或完成,其余的是你的专业,你要给我解决。然后结果不是你想象中的时候,就破口大骂。
            语言,真的要掌握好,尤其是英文。语言是人类的文明,没有语言就没有科学,历史等等。没有语言就无法记载。中国的崛起让华文也占了一席之位,反观国语就日益狭窄,自我自大。所以,我还是决定专注自己和孩子的英文,只要语言掌握的好,其他就能事半功倍了。

            好了,来总结一下:
  • 放工后跑步
  • 把买的书给看完
  • 2018年一家到澳洲旅行
  • 年尾和爸爸妈妈旅行
  • 掌握好语言,特别是英文


消费税


            消费税在10年前前首相伯拉在位时提过,虽然在民众不了解的情况投诉和反对下搁置下来。但这十年以来,他们都在策划和向邻国取经。所以它的到来并不是纳吉的注意来的,只是时机已经成熟,他是那位实行的人而已。
            反对党其实也是因为反对而反对,为了讨好民众而对媒体对人民表示反对。其实他们骨子里也非常清楚,消费税势在必行,谁也阻止不了。如果今天反对党是执政的话,消费税也必定会到来的。

            担心消费税?与其害怕,不如认真地去学习什么是消费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