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March 2, 2016

鄭丁賢‧奧斯卡的顏色



守在電視前看奧斯卡頒獎禮,今年不缺乏精彩好電影,也沒少了熠熠明星;但是,近3個小時看下來,感覺上,電影和明星都不是主角,反而是種族議題登上了大舞台,搶了風頭。
種族議題在美國是顯性現象,沒有忌諱,甚至可以放大來玩,當然,首先要符合政治正確的準繩,還能夠作社會批判;就如同本屆奧斯卡。
先說奧斯卡的提名名單,清一色是白人包辦,沒有黑人入選,而引起非裔美國人的不滿,認為這是“白人奧斯卡”,刻意否定黑人的成績和機會。
平心而論,這是否好萊塢歧視黑人,說不得準。畢竟,好萊塢還是以白人為主流,美國,乃至全球電影市場,也是白人流行文化當道。
況且,好萊塢的非裔比率本來就不高,成名的黑人導演屈指可數,能夠冒出頭,擔任主角的演員,就是威爾史密斯、丹佐華盛頓、摩根費利曼、海莉貝麗等少數。
沒有黑人的影子,也有可能是非裔在電影領域的整體表現並不突出,不像在流行音樂界叱吒風雲。
作為一種指標,許多黑人影星和導演,包括威爾史密斯和史派克李,都杯葛不出席頒獎禮;一些自由派的白人明星,如喬治格魯尼,也加以抵制。
或許為了些許平衡,主辦當局不但找來黑人諧星克里斯洛克(C h r i sRock)主持頒獎禮,而且,過程之中,也一再以種族為橋段,有自我解嘲的意味。
譬如,頒獎禮播放了訪問片段,請黑人民眾批評“白人奧斯卡”;還模仿入圍的影片,找了黑人演出鬼馬版。
不得不佩服奧斯卡這種自我批判的雅量。它沒有為白人色彩而辯駁,而是讓不滿聲音儘量渲泄,這是美國社會一部份的可愛之處。
而且,種族議題沒有掃進地毯,而是攤開來談,用詼諧手法表現,這也是一種健康現象。
或許,它可以產生正面作用,讓好萊塢的製片人日後更加重視黑人從業員,提供更多的機會,糾正這個行業的偏差情況。
然而,電影作為一種藝術也好,流行商品也好,具有其專業性質,也有其商業考量;如果過於從種族和政治的角度來迎合政治正確,也會傷害到電影的藝術和商業價值。
正如太過沉溺於種族議題的這次頒獎禮,結果少了電影頒獎禮的表揚意義,也沖淡了可看性。
狄卡比奧和伊利納圖憑《復仇勇者》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導演,不因為他們是白人,而是憑他們的真材實料,這倒是和種族無關。(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9262#ixzz43wzGAL63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