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February 3, 2016

鄭丁賢‧逐漸消失的黃金時代


讀到一篇出自《華盛頓郵報》的特別報道,道出亞洲先進國――韓國的另一面。
在世人稱羨的漢江經濟奇蹟,超酷的電子科技,以及浪漫的韓劇之下,韓國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典範,模仿的對象。
但是,作者Anna Fifield實地採訪韓國眾多年輕人,這些新生代的心聲是:他們活在地獄裡。
只有極少數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韓青,有機會進入名牌大學,加入大企業,過穩定和富裕的人生。
但是,大部份的平凡青年,領著低薪水,工作繁重,一天工時14個小時;其他則找不到固定工作,只能打沒有福利,看不到前景的臨時工。
一個26歲的電視女編劇,星期一拿著行李箱到公司,就住在公司裡。吃飯睡覺之外,就是工作,直到星期四晚上才“下班”回家。一旦節目停播,就失去這份工作。
一個法律系學生在外頭有兩份兼職,上課之外,每天打工6個小時,可以賺取相等於1千800令吉;但是,他租了一間“鞋盒”面積的房間,用掉了一半的收入。
去年進入就業市場的青年,有三分二是打臨時工;韓國的經濟成長率是2.6%,未能製造足夠的就業機會,大財團如三星、現代和斗山都在裁員。
更多年輕人想到外國,其中一個途徑是加入美軍,或是學燒焊,方便到美國當燒焊工。
去年的其中一本暢銷書,書名是《因為我恨韓國》,而一篇流傳的文章,題目是《一個破敗國家的宣言》。
我無意貶低韓國,也有可能作者放大了局部現象。事實上,這種現象,不只是發生在韓國,而也出現在其它已開發國家。
歐洲當然堪稱發達,但是,經濟呆滯正在“吃掉”這一代歐洲人的前途。
希臘和西班牙這些遭遇經濟危機的國家,青年失業率將近50%,換句話說,年輕人半數找不到工作;即使沒有危機如意大利,青年失業也達40%。比較健康的西歐如法國和比利時,也有約25%青年失業。
美國的情況也不樂觀。每一次經濟衰退,都會失去很多工作;而經濟復甦之後,奇怪的是,這些工作並沒有全部回來,其中一大部份是永遠消失;失業者成為長期失業。
大馬目前還沒有面對如此重大問題,但是,這種現象值得我們關注。
經濟學家分析說,全球經濟經過上世紀的快速發展之後,逐漸進入“長期蕭條”。經濟結構改變,高產能模式式微,人口老化,自動化和海外低廉勞力等因素的衝擊之下,工作只有減少,不會增加。
工作沒了,收入少了,購買力消失了,市場淡了;但是,物價漲了,房價升了,債務增加了;更多人成為“新貧”階級,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也是各個經濟學派的專家都束手無策的難題。
嚴重一些,有人認為,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高成長年代不會再來,包括中國也要面對新常態;這個世紀將是人類經濟的重大考驗,必須找出新的發展模式,否則,下一代要面對苦日子。
只希望大馬政府有能,可以突破經濟陷阱;而大馬的年輕人,更加要自重和努力,才能突破環境和自己。(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9021#ixzz40SD3i1T5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