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4 10:28
美國政府和蘋果公司正在鬧糾紛,事件和恐襲有關,演變成政府和企業的角力,從現代角度,也是科技和道德的爭議。
事關去年12月加州鎗擊案,一對穆斯林夫婦向公眾人士發動攻擊,造成14人喪生,22人受傷。凶手較後被警方擊斃。
案件並未因此結束。聯邦調查局(FBI)找到凶手使用的iPhone,想開啟這部手機,調查凶手的通訊記錄;畢竟,凶手生前曾經向IS首腦巴格達迪宣誓效忠,有進一步調查的價值。
但是,FBI無法開啟手機,於是向蘋果公司要求手機的識別碼,以便能夠解鎖。
然而,蘋果公司斷然拒絕,宣稱不管用戶是誰,它都必須保護他們的隱私;況且,此例一開,將打開一道門,以後用戶隱私就沒有保障。
從美國政府的角度,國家和人民受到恐怖主義的威脅,而手機內的資料,可能有助於瞭解凶手的人脈網絡,掌握訊息,甚至可以協助瓦解恐怖行動。
這麼重大的任務,關係國家利益,而代價只是一部手機的解鎖。
從蘋果公司的角度,不管怎樣,凶手畢竟是它的顧客;即使提供的是一個犯罪者的資料,也會影響公司的信用,日後恐怕會引起客戶群的抗拒。
雖然只是一部手機,但影響的是整個公司,乃至整體人民的隱私權利。
FBI和蘋果無法達致協議,美國政府把事件帶到法庭;蘋果公司決定和政府對簿公堂。
法庭之外,這場對立已經擴散。鎗擊案受害者的家屬,支持美國政府的做法,另外對蘋果提出訴訟。
蘋果公司也有支持者。谷歌和臉書等科技公司,都聲援蘋果的做法。一些蘋果用戶,也在全球各地串連,集會主題是“別入侵我們的手機”。
這一次的對立,別開生面,也只有在網絡電子科技的時代才會發生;它既是政府和企業的角力,也是個人隱私和國家利益的對峙;宏觀層面來看,更是科技和道德關係的吊詭。
總的來說,這也是公共利益的一個灰色地帶。政府的出發點,是要保障更多人的利益,避免受到恐怖主義的侵害;蘋果公司固然是維護公司的信用,同時,也是保障民眾(用戶)的隱私權。
美國政府和蘋果公司都可以說自己在維護民眾的利益,只是,雙方對“民眾利益”的詮釋不同,箇中更是以本身的利益取向為主導。
這也牽扯到蘋果創辦人喬布斯的行事風格。
喬布斯打造的這家公司,其決策和技術內容都保持高度機密,缺乏透明度,並且以公司的利益為絕對依歸。它和美國政府扛上,是一種必然。
這種案件的結果,也將厘清科技時代的一則道德難題。
作為手機用戶,在個人機密和國家安全之間,你又會作出何種選擇?(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9191#ixzz41ZqOalI9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