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January 13, 2016

鄭丁賢‧1.4%和華人的焦慮


大家議論紛紛,原來大馬華人的生育率是1.4%;換句話說,每一個華人婦女平均產下1.4個孩子。
1.4%,放在國際水平,還不算太低。我查了2015年各國生育率數字,香港是1.17%,台灣是1.11%,澳門是0.93%;而全球冠軍是……全球華人稱羨和學習的對象――新加坡,0.8%。
所以,少子化不是大馬華人獨有的情況,而是華人世界普遍的現象。華人世界的城市化,帶來連鎖效應,從經濟上依賴雙薪,重視生活素質,女性自我實現的意願強化等等,加上遲婚和不婚趨勢,都是1.4%的推動力。
不能怪大馬華裔女性肚子不爭氣,也不能埋怨大馬華裔男性不夠努力,這是一種社會生活的變遷,就像是人們有了手機,不會再使用有線電話,如此而已。
1.4%其實不足以讓人產生焦慮;問題是,當華人的1.4%和馬來人的2.6%一比較,就要讓華人倉惶失措。
簡單的人口學告訴我們,馬來人已經是多數,加上高生育率,沿著時間直線,會一路擴大和華人人口的距離;華人將會從少數族群,逐步成為少數中的少數。
而人口學就是政治學,也是經濟學。華人人口減少,比率遽跌,意味著政治力量更快萎縮,經濟力量也要大受影響。整體來說,華人要面對愈來愈邊緣化的局面。
這也是華人面對的一個矛盾狀態。
一方面華人家庭選擇少子化,以便能夠提昇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素質;但是,華人社會卻要為少子化而承擔集體邊緣化的後果。
有沒有辦法改變這個局面?
抱歉,看不到有改變的可能。
不管華社領袖如何鼓吹多子運動,社團如何獎勵多生家庭,都不會動搖已經成形的少子觀念;這種觀念契合現代生活的幸福需要,這一代的華人女性,不會願意回到母親生半打,祖母生一打孩子的時代,這一代的華人男性,也無法承受這種壓力。
面對少子危機的日本和新加坡,即使用雄厚的國家力量,也無法改變這種形態,更何況大馬華社民間的單薄力量。
華社的焦慮是真實的,但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或許,能夠做的,是接受現實,改變觀念,調整心態。
我們不能再抱著以人數和其它族群競爭的心理,特別是政治上,華人佔多數的選區,是222個選區之中的30幾個;這個數目不會增加,只會逐步減少。
華人必須學習和主流族群相處,瞭解他們對族群特質和宗教信仰的堅持,以及對生活環境的不安全感,發掘彼此的共同點,減少排斥和對抗,拉近心理距離,彌補人口的距離。
以諒解和融合,減少族群之間的猜忌和差異,才能淡化隨人口差距而帶來的焦慮。
當然,從教育著手,提昇華人本身的素質,成為進步和更有競爭力的全球化族群,從而緩和數量的劣勢,更是不變的道理。(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8800#ixzz40SE5KJDO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