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January 17, 2016

鄭丁賢‧台灣不再中國



此刻,蔡英文大勝已無懸念,當選台灣第一位女總統是民意所向,台灣多數人的選擇。
放在幾年前,情況不是這樣的。
2012年的選舉,蔡英文也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她的對手是已經做了一任的馬英九。
結果,馬英九得到51.6%的選票,蔡英文得45%選票;蔡落後一段距離。
更早一屆的大選,那是2008年,馬英九對上民進黨的謝長廷。馬得到58.45%選票,謝只獲得41.55%票。當時,有觀察者認為,台灣人已經遺棄民進黨,它快要終結了。
而今天朱立倫和國民黨之敗,類似的預言是,國民黨這家老店就要關門,台灣不再需要老K黨了。
當然,這就是民主的力量,人民不要你,就讓你下台。
有趣的問題是,短短的幾年內,台灣人民從熱烈擁抱國民黨,到今天卻如此斷然的甩了它。馬英九從支持度很高的首長,跌到全球最低,剩下不到10%的支持率。
這段日子裡,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導致如此巨大的變化?
有人說是經濟。
雖然台灣經濟不再那麼閃亮耀眼,但是,也不至於太差,和陳水扁時代比較,還能更壞嗎?
國民黨在競選中打出經濟成績單:2014年失業率全年平均3.96%,創14年來最低紀錄;經濟成長率為3.74%,16年來首次成為四小龍第一;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是全球第14;平均薪資達47,300元,為歷年最高;外匯儲備超過4千億美元,創下新高,世界第4位。
台灣的經濟呆滯和貧富擴大讓人民焦慮;但是,這是經濟結構轉型之下,台灣的人口、土地和資本明顯出現劣勢,不是馬英九能夠改變的。
況且,馬英九任內和中國改善關係,從旅遊業、貿易、投資取得的經濟紅利,支撐了台灣經濟一隻腳。
馬英九積極推動和中國維持和平友善關係,在九二共識的框架下,以“一中各表”維持中華民國的實體存在,並且促成兩岸達致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
這應該是最有利於台灣的選擇,也最符合和平發展的需要。事實上,這8年是兩岸最和平的日子。
但是,台灣人民,特別是年輕一代並不這麼想。
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被認為是“親中”。在台灣人的身份認同更加鞏固的今天,“親中”成為了原罪。
像之前的“太陽花運動”,在中國和海外華人眼中,是一群不懂事的小孩在鬧事,但是,在很多台灣人看來,卻是台灣一次宣示自主,掌握自己命運的運動。
新生代對中共政權沒有好感,對中國的強勢感到不安,即便兩岸的經濟互動帶來實質利益,但也被認為長期而言,台灣將被中國進一步控制。
這種觀念,有其想像的部份,但也有真實的部份。就如選前爆發的周子瑜事件,一個16歲的少女,揮國旗有甚麼大不了,卻要遭到對岸的打壓封殺;任何有台灣意識的台灣人,都會反感。
從早年蔣介石徹底認同中國,準備反攻大陸,統一中國;蔣經國時代,雖然已經放棄反攻,但堅持台灣和中國不可分割;到馬英九的不統不獨,和中國維持現狀。
進入蔡英文時代,只能說“中國”在台灣愈來愈遙遠;未來一代,或許腦袋和血液裡都沒有中國,儘管現實中他們必須活在中國的影子底下。
取而代之的是台灣認同感,它逐漸成為主體意識,雖然礙於中國壓力而不高喊獨立;但是,精神上已是獨立;而中國成為想像中的威脅者,隨時會侵犯和奪走台灣人的特質,反中的情緒也升高蔓延。
在這股氛圍中,民進黨成為受益者;蔡英文提不出她的兩岸政策,也沒有確切搞好經濟的藍圖,她只需要等著選舉時,收割政治結果。
政治是現實的,民主是非理性的。
台灣人民的決定,是對是錯,這要看從哪個角度衡量,並沒有標準答案。當然,台灣人的選擇,還是由自己來承擔。
(星洲日報/星期天拿鐵‧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8839#ixzz41ZmRtePD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