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August 14, 2015

鄭丁賢‧新常態

中文出現一個新的流行用語――“新常態”。沒錯的話,這是習主席率先啟用,他告訴中國人說,現在經濟環境改變了,大家要適應新的常態,要有信心,也要用平常心看待。
開始時,人們抓破頭皮在想,甚麼是“新常態”?這和“信心”、“平常心”又有甚麼關係?
經過“中共學”專家解讀,大家才豁然開朗。原來,近年來,中國經濟成長趨緩,10%左右的成長率已不復見,也不能再依賴傳統制造業;未來是中等成長,也要開發新的領域。
高成長和世界工廠,原本是中國的常態,然而,世界沒有永恆,只有不停在變;高成長終究成為過去,世界工廠的訂單也會減少。
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這是一種社會規律,與其用唐吉柯德的方式去抗拒,不如接受和改變。
像香港和台灣,也有新的社會型態。年輕族群不滿現有體制,討厭權力階層,於是動輒就衝撞,隨時要佔領。
香港和台灣政府被搞得雞毛鴨血,卻無計可施。如果反擊行動稍微強硬,學生擦破皮淤了血,政府就得吃不完兜著走,要被控訴是暴政,和秦始皇希特勒斯大林並列,遺臭萬年。
但是,這就是民主進程一部份,儘管有可能是走了民主歪路,還是必須走下去,原因?這也是新常態。
在民主的遊戲規則里,不能容許另一個天安門的出現,年輕人反對政府,政府要低頭認錯,部長還可能要道歉辭職。
新的力量崛起,巔覆了傳統權力;好的方面,是民意抬頭,掌握權力者受到更大的制約和監督,政治道德和施政能力都必須有所提昇。壞的方面,會讓少數社會運動分子挾持自由之名,肆意妄為,也讓民粹政治高漲,衝撞社會穩定。
而大馬也有新常態。馬哈迪威權時代結束,加上網絡和社交媒體的超活耀,使社會瀰漫了強烈的批判風氣。人人都有不滿,人人都可以宣泄。
表面上,這是民主開放;實質上,卻缺少了藉民主帶動進步的能量。
人民,特別是城市居民,不能認同執政黨、政府領袖和政府施政,而且愈來愈不耐煩;加上爭議事件一再發生,加劇成為對掌握權力者的厭惡。
一旦這種情緒無法通過正常管道,譬如選舉,或是協商來達到更換政府、改變政府的目的,就擴散成為集體的焦躁。
幾年下來,政府和民間沒有共同的目標,國家缺乏認同的理念,各行其是,互相責怪,彷彿也是一種新常態。
而這種新常態,已經把國家推向茫然的未來。
按照規律,新的常態到了極致,就會變成非常態,以後又轉而出現新的常態,生生不息;只是,這還要一段長時間。(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7369?tid=34#ixzz3kHCHuR11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