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July 5, 2015

鄭丁賢‧馬歇爾計劃vs一帶一路

    月前,我在北京出席一項國際會議,主講者都名聲顯赫,以身份而言,包括多個國家的前政要,從總統、總理、外長……星光熠熠;地理而言,從俄羅斯、中亞、阿拉伯、印度次大陸、東南亞……,幅員遼闊。
這種大型會議,大概只有中國有如此豪氣主辦;至於會議主題,當然離不開時下最熱門的“一帶一路”。
場面壯觀,主辦者也有誠意,稍微遺憾的是,每個主講者約只有10來分鐘,要談這麼大的主題,畢竟只能浮光掠影,或是照本宣科。
回國至今,印象中的“一帶一路”,依然是停留在習近平主席的談話,中國沿著陸路和海上兩條路線出發,對沿線國家進行投資合作,各取有無,互補長短,從而取得經濟和政治的雙贏。
說得白一些,中國國力強盛,資金過剩,正需要“走出去”;再說嘛,冷戰後的國際秩序重組,俄羅斯的輝煌不再,美國在中東碰壁之後,也不可能一枝獨秀;地緣政治上,從亞洲到歐洲這片廣袤地區,正是中國功夫的舞台。
這麼一個宏大的戰略概念,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太複雜;每個國家都有本身的國家利益,算盤打起來都不一樣。
而作為推動者的中國,更需要大量的資金,強大的實力,靈活的策略,乃至於非凡的戰略眼光。
現代歷史上,曾經實現如此超凡計劃者,應該只有二戰之後的“馬歇爾計劃”。
二戰結束時候,歐洲國家大部份的設施都已毀壞,工農業崩潰,民不聊生,國不成國,人們沒有工作,社會沒有生產,饑荒逐漸蔓延。
而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此時已經是世界超強。它協助歐洲打敗了納粹德國,卻不知如何收拾殘局。
當時,國務院有兩個傑出的戰略家,威廉布萊頓和喬治肯南,他們看到眼前的歐洲景況,認為美國不能置身事外,否則將會損害美國長遠利益。
他們提出報告說,不改善歐洲情況,必然發生動亂,極端主義必然死灰復燃,或是遭到共產主義席捲。
而如果美國協助歐洲復興,日後產生一個民主和繁榮的歐洲,將可以抵禦共產主義,也可以成為美國的貿易伙伴,成為堅強的政治和經濟盟友。
美國政府接受了這個構想。國務卿馬歇爾在1947年宣佈“歐洲復興計劃”(後稱馬歇爾計劃),美國在西歐投入大量的資源,供應糧食和必需品,興建各項基本設施,重建工廠,發展新項目,也派出眾多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參與各種建設。
從40年代末期開始,歐洲逐漸擺脫貧窮,農業恢復生產,工商業振興,基本建設發達,社會也穩定下來。到了60年代,已經成為富強和繁榮的歐洲。
而美國並沒有吃虧。它的過剩資金和產能,有了去處,它的商品也有了龐大的新市場;同時,它在西歐擁有了堅強的盟友,能夠和蘇聯抗衡。
馬歇爾計劃重建歐洲,改變了世界。
或者,這和如今中國的一帶一路,可以產生連帶的連想。(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6944?tid=34#ixzz3ez0wcnHB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