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September 4, 2015

鄭丁賢‧紀念戰爭的方式

世界第二次大戰在哪一天結束,有不同的說法。美國以1945年8月14日接獲日本投降聲明為V-J Day(戰勝日本日),日本以8月15日日本天皇發表《終戰詔書》為終戰日,中國和台灣則以9月2日在東京灣密蘇里號的日本投降儀式,而宣佈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70年後的今天,世人在不同的日期,以不同的方式,紀念二戰的結束。
當然,70年後今天的世界,和二戰時期,也已經一再翻新,面貌不同。
美國是當年最輝煌的勝利者,也戴上最耀眼的道德光環;今天,美國依然是世界老大,不過,影響力和光環都黯淡許多。
日本是當年發動戰爭的邪惡帝國,也是自毀於戰爭的戰敗國;今天,它的國內還有極少數的好戰分子,而大部份人卻是厭戰,接受本國是平凡國家。
至於當年苦戰8年,終於等到勝利的中華民國,現在只剩下台灣一隅,島內人還在爭執是走向獨立,或是維持現狀;不管哪個選擇,都是矛盾和消極。
戰後才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零開始,到今天是昂首的世界大國。歷史學家都認同說,如果沒有日本侵華,大概就不會有中共政權。中共從二戰後的廢墟和亂局中崛起,接收了抗戰勝利的果實。
這也讓中共有絕對的信心,以傲然的姿態,向世界展示一場抗戰勝利70年的大閱兵。
中國有理由這麼做。在那段艱苦和悲慘的抗戰歲月,犧牲了約1千500萬人命,國家受到極不堪的摧毀和踐踏,歷史記憶充滿了悲情。
因此,大閱兵的戰機、飛彈、坦克、大砲,以及士氣高昂的部隊,展現的是這個國家的力量。對內激勵人民的愛國心,對外則宣示這個國家不容再受欺侮。
然而,在表現強大的硬實力之外,或許,中國政府缺少了一點,未能向它的國內人民和國際社會,展現戰爭的殘酷,以及普世的人道關懷。
大閱兵固然產生愛國感,以及震撼力量,然而,這也是強權和武力的表現;處理不好的話,就會誤導人民崇尚好戰,在已經熾熱的民族主義火上加油,也會讓他國產生抗拒。
而真正的戰爭紀念,對象應該是記取戰爭的教訓,也要緬懷死於戰爭的性命。
在二戰的東亞戰場,死於戰爭的中國人多達1千5百萬,其它受害國也有百萬,日本本國則有數百萬。人命之外,還有經濟崩潰,家庭破碎,人性被撕裂,淪為人間地獄。
如果有戰爭有紀念價值,就是哀悼,以及避免重蹈覆轍,而不會是用力量來紀念。
這讓我想起西方人紀念戰爭的方式。在諾曼底登陸70周年,沒有坦克大砲,只有鮮花和老人,以及小孩,沒有高昂的口號,只有低聲的哀悼。
紀念儀式留下一句話:“我們或許勇敢打破地獄,但不是英雄。”
是的,戰爭沒有英雄,只有受害者。(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7573?tid=34#ixzz3mv0iMyQe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