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January 31, 2016

鄭丁賢‧別把特權當權利



一名優秀生聽到海外獎學金取消,改為在國內大學深造,傷心落淚,還當場泣不成聲。
她是700多名受影響者之一。幾個星期以來,這個課題延燒,許多社會人士同情他們,政治人物也借題發揮。“再窮也不能窮教育”這句平民口號,成為主要的伸冤,以及聲援理由。
我當然也同情這些優秀生,一旦理想受挫,肯定很是失望。
不過,我倒希望他們平心靜氣,用超越個人的眼光,來看待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遭遇;同時,也有必要瞭解一下獎學金的概念。
這些優秀生,以及同情他們的社會人士,把Bursary(提供上大學的獎學金)看成是一種權利,一旦沒有獲得獎學金,就是剝奪了他們的權利。
其實,這是一種概念上的偏差,把特權(Privilege)和權利(Right)混淆了。
受教育是一種權利,人人都應該要有受基本教育(小學和中學)的機會;而通過公平的考試和甄選,合乎資格者應該進入大學和高等學府,這也是一種權利。
但是,獎學金是一種特權,它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提供給少數人,讓這些人得到額外的照顧;一旦情況生變,它也要跟著產生變化。
這麼說,可能大家還是有點模糊,我舉幾個例子說明:1.開車上路是一種權利。只要有駕照,有還路稅,汽車沒有問題,那人人都可以在道路上開車。
但是,開車上路時,前方和後方有警察開路,一路上鳴笛,要其他人讓路,這是一種特權,而不是權利。
2.生病了,入院獲得治療,是一種權利。
生病入院,進入頭等病房,獲得優先治療,由最好的醫生和護士照顧,這是特權。
3.法律上,人人平等,人民享有同樣的地位,這是權利。
然而,弱勢族群獲得同等地位之外,更多的好處和照顧,這就是特權。
歸納起來:――權利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應該享有;特權是不平等的,只有少數人可以擁有。
――權利是永久的,也是不能夠剝奪的;特權是暫時的,可以被取消的。
――權利是必須的,不能缺少它;特權是附加的,可以是雪中送炭,也可以是錦上添花,但未必一定要有。
這麼說,並不是說特權是不好的;在某些情況之下,特權是需要的。弱勢群體享有特權,提昇他們的教育和經濟能力,可以糾正貧富懸殊,糾正社經偏差,帶來社會和諧,這是特權的好處。
但是,過多的特權,就是消耗公共資源,造成份配不均;此外,也讓一些人依賴特權,佔了其他人的便宜。
因此,特權只能是權宜性質,在適當時候,以及有能力的時候,才能供給。就好像1991年推出的新經濟政策,給予土著各種優惠,但期限是20年。
但是,依賴特權之下,一延再延,就違背了它的意義,失去原先的價值。
反而是消耗國家資源,也排擠其它族群的基本權利。
回到Bursary獎學金,設立時,國家財政充裕,有這種能力,也有豪氣,只要優秀生申請到國外著名大學,包括美國常春藤盟校,和英國牛劍帝大等,大馬政府就買單送你去。
這種待遇,是美國、英國、澳洲各國的優秀生想都不敢想。這些國家的優秀生申請到一流大學,除非得到大學,或是企業界提供獎學金,否則必須靠家庭、或是向銀行貸款,才能入學。
抱歉,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富國,都沒有提供特權。
而大馬政府提供特權的代價,成本就是10億令吉,這是來自國庫,也是公共資源。
當國家收入少了,政府沒錢了,還談甚麼特權?
當然,優秀生的權利並沒有被剝奪,他們還是獲得獎學金,只是不是到國外,而是在國內深造;說起來,不但權利有保障,特權也沒有完全失去。
上國內大學又有甚麼問題呢?或許,只是少了一些虛榮。(星洲日報/星期天拿鐵‧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8988#ixzz41ZloqN9d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Saturday, January 30, 2016

Synthetic Leather - How It's Made

Manufacturing of PU FOAM

I Love Sony Still

Now we know why Sony is slow to announce new products It's not that Sony isn't making stuff, it's just being a bit more realistic about its place in the world By Vlad Savov on January 29, 2016 05:22 am 63  Sony's CES announcements this year are neatly summarized by the void of nothingness between COO Mike Fasulo's hands in the photo above. The Japanese company that helped define mainstream consumer electronics in the '90s basically didn't bother to introduce any marquee products at the biggest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And, judging by Sony's latest reported earnings, that was a good thing. Every January at CES, I witness Sony launching more devices, more things, and more promises. And every spring after CES, I watch those same products failing to make a dent in the hyper-competitive markets that Sony is trying to penetrate. Whether it's an update to the Xperia smartphone line or a new Hi-Res Walkman, Sony's new devices launched at CES have never gone on to become commercial blockbusters. So when I saw the dearth of big new launches this time around, I was actually a little relieved. Sony won't have any new product tearing up the sales charts this spring, but it hasn't had one of those in many years of trying.  A HUMBLER SONY IS RESISTING THE TEMPTATION OF LAUNCHING NEW STUFF JUST BECAUSE IT CAN The start to Sony's 2016 is unencumbered by new sins. There's no albatross hanging around Sony's neck, no moonshot that it has to figure out ways to sell and promote. And the end of the company's 2015 indicates that this more focused and limited Sony is a company that can thrive. The last three months of the year churned out a healthy $1 billion profit off $21.5 billion in revenue. Sony's no longer in the big leagues with Apple and Google, and it seems to be coming to terms with that reality well. It has spent the past few years shrinking down to only its most essential and potentially profitable businesses. As far as the mainstream technology market is concerned, Sony might as well be known as PlayStation Inc. Sales of PS4 hardware and software account for nearly a quarter of Sony's income and continue to bolster the company's bottom line. But beyond the PlayStation? Sony offloaded its PC division in 2014 and spent much of 2015 trimming down its expenditure on mobile devices. Sony's smartphone portfolio is now smaller and focused on the premium end. The company still considers its TV and camera sales important, but neither is as much of a linchpin as the PlayStation. READ NEXT: The PlayStation Company: why Sony should ditch almost everything else Sony Pictures had a healthy last quarter to 2015 and Sony's insurance products remained a reliable profit driver. The universal thread tying together the positives to Sony's recent success has been a reduced reliance on hardware sales. The more hardware products that Sony and companies like it introduce, the more trouble they eventually find themselves in. TVs are commoditized. Cameras are commoditized. Headphones are commoditized. Smartphones are ridiculously commoditized. There are companies who find success in each of those spheres, but the profit tends to be concentrated into the hands of very few. Sony is no longer a leader in consumer electronics hardware. It makes great camera sensors, and it supports one of the leading gaming ecosystems in the world, but it's not able to set its own price and rules the way it once could or that Apple now does with the iPhone. So now Sony has to be wiser and more sober. It has to pick its fights wisely, like it's doing with the PlayStation VR project where the new hardware is intimately tied to Sony's established PlayStation success. ESCAPING COMMODITIZED MARKETS IS HARD, BUT DOABLE At the same time, Sony isn't giving up on mass-market innovation entirely, as it continues to nurture projects like Life Space UX and its internal crowdfunding initiatives that produce things like the FES Watch. Those ideas, along with the one highlight to Sony's CES presser, the Hi-Res turntable, represent controlled experimentation — they are efforts by Sony to reassert its design and engineering acumen in a unique manner and in a way that people can relate to emotionally. None of them require the same grand ecosystem play that smartphones do, and though unlikely, each of them could be a success in a vacuum.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marketing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Sony's mobile division may also signal further streamlining in the months ahead. Having been a perpetual also-ran in an Android smartphone market that's barely profitable even in good times, Sony could decide it's had enough of trying. Sony quit trying to live up to its storied name and reputation at CES this year and now it has a blank slate to work with. If 2016 continues along the same path as 2015, the Sony brand may grow less visible, but the leaner and more focused company could well become stronger as a result.

http://www.theverge.com/2016/1/29/10866940/sony-new-products-earnings-ces

Choosing Your Sheets: Cotton vs. Microfiber

May 5, 2013 by  12 Comments

Choosing Your Sheets:  Cotton vs. Microfiber | Austin Linen Service
Sheets are a necessity for every bed, and if you’re looking to impress, they come in many different varieties and qualities. Here are a few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typical types of sheets: microfiber and cotton linens.

At a Glance

All linens are sold with a specific “thread count”, which is the number of threads woven together per square inch of fabric. Both the lengthwise and widthwise threads are counted. For example, 100 lengthwise threads woven with 100 widthwise threads produces a thread count of 200.­ Typically a thread count of 300 or higher indicates a good quality sheet, which in turn will be more comfortable and soft to the touch.
Cotton
Cotton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aterial to make sheets. Low thread count cotton is coarse and scratchy and more likely to pill (create small cotton balls on the surface). Higher thread count sheets are made with finer threads, resulting in softer sheets. Fine cottons such as Egyptian or Supima cotton are considered amongst the finest quality cotton sheets available because they are made of highest quality cotton, called long staple cotton. The longer the fiber the better because it creates stronger and finer yarns. Cotton sheets will become more comfortable and soft with each washing.
Microfiber
Microfiber is composed of very finely woven fibers, defined by their thickness, or denier, which is the measurement of a fiber’s thickness. A high denier points to a material of higher thickness, a low denier is one of lower thickness.
For a material to be considered microfiber, it must be less than 1 denier in diameter. For comparison, consider that fine silk measures at 1.25 deniers; thus, microfibers are made in the lab instead of forming naturally in nature. They can be made from wood pulp, or polyester and nylon polymers. Microfiber sheets are very thin, but are strong and exceptionally smooth and comfortable.

Appearance
Though pilling is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lower quality thread counts; while usually rare, this can happen in high quality and high threat count sheets as well and is thus, a misconception. Pilling can happen with both Cotton and Microfiber sheets, depending on the finishing process.
The measures used to prevent pilling during the finishing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are known as singeing, which burns off the tiny fuzz, and mercerizing, a treatment that improves the strength and luster of the sheets. Typically, the manufacturer of a lower thread count sheet will not perform these preventative measures, thus resulting in pilling on the sheets.

Care

Both microfiber and cotton sheets can be washed and dried with ordinary washers and dryers. Cotton sheets will take longer to dry because of their thicker fabric, and may shrink with the first washing, but they can be sold as “pre-shrunk” by the manufacturer. Microfiber sheets can be made from synthetic or natural fibers, such as cellulose or wood pulp, and may also shrink with the first washing. Both microfiber and cotton linens will hold dyes well, but bright colors will fade after repeated washing. Both types are subject to wrinkling as well but can be pressed with a warm iron.
When you buy a quality set, both microfiber and cotton will generally have the same care requirements.

Durability

Cotton
The cotton sheet with a high thread count will be much more durable than one with a low thread count. Low quality cotton linens have a tendency to pill and will grow less comfortable over time. The benefit of investing in quality cotton sheets, though, is their ability to become more supple and comfortable as time goes by, as well as the durability and ease of care.
Microfiber
Individual microfiber threads are weak on their own. However, microfiber sheets are a tightly woven and thin fabric, therefore giving this tightly woven material a durable quality. Lower quality microfibers do risk being ripped after a few months of use, but going with high quality microfiber increases the strength and quality of these linens, even with daily washing.

Feel and Comfort

Feel, from a user’s point of view, is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of the linen that you choose for your bedding. The feel is extremely important, with many seeking a silky-smooth feel against their skin. For both cotton and microfiber sheets, the higher the thread count or the smaller the denier, the higher the quality.
Sheets are an investment that will be used for many years, and you want sheets that are easy to care for, attractive, and most of all, soft and comfortable.

How a tire is made

Friday, January 29, 2016

鄭丁賢‧牛頭不對馬嘴的“喪權辱國”



旺姐把TPP協議和《邦咯條約》掛勾,說大馬一旦簽署TPP,就形同1874年霹靂蘇丹和英國簽下《邦咯條約》,喪權辱國。
這是我聽過所有反對TPP的論述之中,幻想力很高,原創力卻不足的一個。
同樣論調,出現在當年朱鎔基推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反對者說,一旦加入WTO,就是第二度簽下《南京條約》,將中國賣給殖民地主義者,潛台詞就是“喪權辱國”。
1840年的鴉片戰爭,清朝戰敗,被逼在1842年和英國簽下《南京條約》,賠款2千100萬大銀,割讓香港,開放5大通商口岸。
《南京條約》是中國人心頭之恨,過了百年,還是很糾結;一旦涉及對外事務,就是民族主義者的利器。
《邦咯條約》和《南京條約》異曲同工。當年,霹靂州王室釀爭,加上華人會黨海山和義興大戰,局面一片混亂,英國人乘虛而入,軟硬兼施之下1874年簽下《邦咯條約》,入主霹靂,再將勢力延伸到其它馬來土邦。
馬來民族主義者提到這段歷史,引之為鑑說,馬來人主權,不能再次淪喪。
歷史的對比,是一種參照,但是,如果時空不對,本質不同,就是牛頭不對馬嘴,不但沒有意義,而且會論證失誤;製造笑話事小,作出錯誤決策事大。
譬如,如果當年中國不加入世貿,它的制度就無法和全球同軌,它的官僚政策難以改善,它的生產力不會釋放。
如果加入世貿是“南京條約2.0”,則這種“喪權辱國”的成效還真的不錯,從2002年起,平均經濟成長率超過10%,不但成為世界工廠,還奠定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
回到TPP,我怎樣也無法將它和《邦咯條約》連接。T P P是一個多邊多向協議,在貿易的框架之下,締約國遵守共同的準則,相互開放市場。
這個協議,不涉及政治和軍事,無關國家主權;它的宗旨是市場開放和國際分工。
早在18世紀,亞當史密斯提出市場自由的經濟哲學理論時,就成為國際經濟和貿易的核心價值。2百年來的全球經濟發展,從不同國家的分工,貿易往來,以及財富的創造和擴散,都是藉由這個方式而來。
或許,旺姐或是她的幕僚,以及演講稿的寫手,應該讀一些經濟理論,瞭解國際經濟的發展歷史,特別是全球化的經濟趨勢;而不是躲在民族主義的臼巢,引用脫離時空的例子,說一些過時的語言。
作為國會反對黨領袖,總還得需要一些常識。(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8973#ixzz40SDBEoBF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Sunday, January 24, 2016

鄭丁賢‧支持TPP,除非我們安於現狀



反TPP集會,規模是其次,它的組成份子,才是精彩。
有宗教政黨如伊斯蘭黨,也有左派政黨如大馬社會主義黨;有種族團體如土權和伊士瑪,也有非種族組織如淨選盟2.0。
放在過去,它們應該是怒目相對,相互叫囂。現在,卻是很突兀的走在一起,喊同樣的口號,朋友和敵人搞不清楚了,特別是伊黨和它的死對頭誠信黨。
從政治光譜來看,這些政黨和組織的意識形態和背景,原本是對立的――左派和右派,保守和開明,威權和自由;這一次,卻是光譜重疊,顏色混雜。
反對TPP的理由,從宏大如捍衛國家主權,到細微如擔心藥物價格上漲,而最一般的,則是認為一旦開放和自由化,將會加劇競爭,衝擊國內企業和就業,乃至搶走政府工程和承包合約。
當然,也有部份人是擔心美國通過TPP干預大馬,讓西方的議程趁虛而入。
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口號背後,卻是對現實的逃避,對未來的恐懼;正如集會的隊伍,讓人混淆。
上個世紀的論調,經得起全球化時代考驗嗎?
x x x
對TPP的抗拒和擔憂,能夠理解,特別是習慣於保護政策,奉行特權利益近半個世紀的馬來西亞。
70年代落實新經濟政策之後,從經濟、政治、教育等領域,都進行重組和分配,政府通過資源和財富的控制和分配,加上津貼措施,美其名是保護,或是扶助,給予主流族群優惠,提供少數權力階層特別利益。
當然,這種扶助政策在某個程度而言,提高受惠者的生活素質,協助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但是,長期落實保護政策,扭曲了市場的競爭原理,也違反生存和發展的自然法則。極少數人利用非競爭的市場,輕而易舉累積大量財富,而一般受保護者,則安於現狀,失去競爭的動力和能力。
納吉剛上任時推動的“新經濟模式”,原意是要打破這種經濟的惰性狀態,通過開放和自由化,刺激動力,加速成長。
但是,在巫統和馬來社會反對之下,“新經濟模式”被改頭換面,失去原貌,也沒有多大成效。
可見,改革是多麼的困難,特別是當它抵觸了既得利益。
x x x
TPP縱使有挑戰,但是,它帶來的開放和自由化,以及競爭環境,能夠塑造比較公平和透明的環境,這是牽動大馬進行改革的另一個機會。
這有如當年中國要進行市場改革,面對重重壓力,遭到內部的阻攔。一個省的商品,要賣到另一個省,都成為問題,又如何走市場經濟的道路。
朱镕基上任後,採取繞道的做法。他堅持中國必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即使面對外國競爭,國營企業要倒閉,也非加入不可。
那時,他面對強大壓力,很多人指他出賣國家利益,把祖宗都賣了給外國人。
但是,加入WTO之後,中國的體制配合世貿而修改,官僚被逼接受WTO的規定,市場逐漸開放,法規也和世界同樣規範。
這是一種變法,既然內部改革行不通,就換個方式,從外部推動改革。
之後,果然有許多國營企業倒閉了,但是,中國經濟不因此萎縮,相反的,它的能量獲得釋放,競爭力爆發出來,新的企業排山倒海的出現,生產力大幅度提昇,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WTO讓中國獲得一個全面改革的機會,TPP可以是大馬的契機。
如果大馬放棄加入TPP,可以預見的是,現有的保護政策將繼續,特殊利益集團依然主導資源的分配,競爭力還是疲弱,國家陷入新興國家的發展瓶頸,人民擺脫不了中等收入的陷井。
不需要貿易和經濟專家,人們應該懂得TPP能夠創造的機會,除非我們安於現狀,害怕挑戰。
(星洲日報/星期天拿鐵‧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8912#ixzz41ZmGUyPP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Friday, January 22, 2016

鄭丁賢‧誰叫你是老馬的兒子



表面上,慕克力被指必須走的4個理由,概括而言是領導州政府無能,領導州巫統無力。
在這方面,小慕哥還真的有點無奈。說他領導吉打州政府失敗,老實說,少了點說服力。他擔任州務大臣不算十分精彩,但可以說稱職。至少,比起上屆州政府,吉打顯得更有活力;此外,他也勤於奔走,在民間能見度相當高。
說領導州巫統無能,這也不是他自己願意的。他在州巫統是空降下來,屬於弱勢主席。州內巫統群閥割據,有各自的算計和利益,他們不和慕克力配合整合黨務,又怎能怪小慕哥無能?
再舉出40個表面理由,也掩蓋不了惟一的真正理由:誰叫你是老馬的兒子!
納吉和吉打州巫統群閥,終於等到了這一天。當馬哈迪已經不是盟友,也不再是強大的敵人的時候,就是向小慕哥開鍘的時候了。
從納吉和馬哈迪交鋒的開始,慕克力的州務大臣和黨州主席的地位,其實形同人質。納吉選擇保留他,一方面是留一條後路,以便還有機會和馬哈迪和解,同時,也可以避免馬哈迪全力發動攻擊。
然而,小慕哥的位子,並不足以挽回馬哈迪的決心。老馬盡一切力量要扳倒納吉,其目的已經超過維持馬氏家族在吉打州的諸侯地位。
即使在兩個陣營衝突的高峰,納吉撤除了慕尤丁的副首相,也還留下慕克力;這不是愛惜小慕哥,而是有後顧之憂,擔心引起黨內反彈。
不過,去年底的黨大會,納吉發覺馬哈迪加上慕尤丁的勢力,比想像中還弱,而黨內給他的支持,比想像中還強,這無疑加強了納吉的信心。
到這個時候,去除慕克力,已經是遲早的事,也是拔掉最後的一根釘。
此刻的小慕哥,雖然還有游勇散兵集會為他造勢;但是,馬哈迪和慕尤丁在巫統內部已經失勢,在民間也缺乏民意基礎,無法對納吉作出反擊。在政治草原上,小慕哥此刻像是一隻失去保護的孤羊,逃不了成為咀下之食。
小慕哥放話說,他的大臣位子要交由人民決定,也抬出他是蘇丹所委任。
不過,在政治權力結構中,這個位子是首相的掌中物,人民無從,也不會捍衛他;而吉打州王室的傳統,也不會干預。
話說回來,納吉把小慕哥放上州務大臣位子,是看在馬哈迪的份上,目的是拉攏馬哈迪的支持,而今不再需要老馬,也就無需慕克力了。
小慕哥如果有所不甘,不妨想一想,大臣位子是因老父而來,而今也將因老父而去,好像和自己無關;如此,也多少堪以釋懷。(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8898#ixzz40SDNS8DM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Thursday, January 21, 2016

鄭丁賢‧清真這邊,非清真那邊



月前,大馬首度出現了一家清真航空公司Riyani Air;空姐依然美麗,但是都戴上頭巾,長衣褲遮體。
既然是清真航空,當然不只限於空姐服裝。如果你有一天坐上Riyani Air,請入機隨俗,千萬別問有沒有供應酒類,否則是自討沒趣,或許還要遭白眼。
對了,飛機起飛前,先要禱告,也請你配合配合。
有了飛機,接著是手推車。
大馬的超市有創舉,推出清真手推車。以後,請正確選擇符合你能夠使用,和不能夠使用的推車。
只是,業者有沒有想過,如何鑑定顧客是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像我醬的鬍鬚佬,不說話時,還老被以為是穆斯林兄弟。
還有,萬一用錯了推車,付賬時是 否要多付5%的清洗費?此外,既然有了非清真推車,那寵物狗兒子是否可以上 車?
這些問題,還需要業者,以及宗教 局一起釋疑。
當然,我很尊重清真飛機和推車, 這是宗教信仰和認同的一部份。說起 來,目前它們提供的是一種選擇,而不 是一種強制。(只是,未來就很難說 了。)
這家航空公司和這家超市的老闆, 都是自願清真,不是有外來壓力噢! (只是,很快的,已經有政府官員建議 說,未來的超市營業執照,加入清真/ 非清真推車條例。)
況且,嘿,兩位老闆都是非穆斯林 耶!航空公司的老闆是印裔,超市老闆是華裔。我很確定他們都不是穆斯林, 他們的做法,相信也不是和宣揚伊斯蘭有關係。
在商言商,就是做生意的手法,爭取穆斯林顧客的好感,希望多多交關。 俗話說,商人無祖國,引伸開來,自然也無宗教之分;只要能夠吸引顧客,多 做一些生意,就是商人的王道。
馬來社會的伊斯蘭意識愈來愈明顯和強烈,對清真的要求愈來愈高,這對嗅覺敏感的商人而言,是一個商機,如此而已。
至於你接不接受,是閣下自己的選 擇。少了一個你,多兩個其他顧客,對老闆來說,就是賺到了。
當然,我也有一些擔憂的地方。 兩例一開,以後會不會更多的清真和非清真之分,譬如清真巴士、清真德士、 清真柜台、清真座位、清真走道……, 總之,任何東西都可以分為清真和非清 真。
以後,商場分清真/非清真, 各逛各的;電影院區分清真/非清真,各看各的;學校分清真班和非清真 班,各學各的;上政府機構,也有清真 /非清真部門,各服務各的;選舉時, 還分為清真/非清真候選人,依人民的宗教,各選各的。
整個國家,可以一分為二,清真一 邊,非清真一邊。
這究竟是更多選擇,還是沒得選擇 了?
答案,大家自己選擇吧!(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8884#ixzz40SDX70zg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Sunday, January 17, 2016

鄭丁賢‧台灣不再中國



此刻,蔡英文大勝已無懸念,當選台灣第一位女總統是民意所向,台灣多數人的選擇。
放在幾年前,情況不是這樣的。
2012年的選舉,蔡英文也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她的對手是已經做了一任的馬英九。
結果,馬英九得到51.6%的選票,蔡英文得45%選票;蔡落後一段距離。
更早一屆的大選,那是2008年,馬英九對上民進黨的謝長廷。馬得到58.45%選票,謝只獲得41.55%票。當時,有觀察者認為,台灣人已經遺棄民進黨,它快要終結了。
而今天朱立倫和國民黨之敗,類似的預言是,國民黨這家老店就要關門,台灣不再需要老K黨了。
當然,這就是民主的力量,人民不要你,就讓你下台。
有趣的問題是,短短的幾年內,台灣人民從熱烈擁抱國民黨,到今天卻如此斷然的甩了它。馬英九從支持度很高的首長,跌到全球最低,剩下不到10%的支持率。
這段日子裡,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導致如此巨大的變化?
有人說是經濟。
雖然台灣經濟不再那麼閃亮耀眼,但是,也不至於太差,和陳水扁時代比較,還能更壞嗎?
國民黨在競選中打出經濟成績單:2014年失業率全年平均3.96%,創14年來最低紀錄;經濟成長率為3.74%,16年來首次成為四小龍第一;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是全球第14;平均薪資達47,300元,為歷年最高;外匯儲備超過4千億美元,創下新高,世界第4位。
台灣的經濟呆滯和貧富擴大讓人民焦慮;但是,這是經濟結構轉型之下,台灣的人口、土地和資本明顯出現劣勢,不是馬英九能夠改變的。
況且,馬英九任內和中國改善關係,從旅遊業、貿易、投資取得的經濟紅利,支撐了台灣經濟一隻腳。
馬英九積極推動和中國維持和平友善關係,在九二共識的框架下,以“一中各表”維持中華民國的實體存在,並且促成兩岸達致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
這應該是最有利於台灣的選擇,也最符合和平發展的需要。事實上,這8年是兩岸最和平的日子。
但是,台灣人民,特別是年輕一代並不這麼想。
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被認為是“親中”。在台灣人的身份認同更加鞏固的今天,“親中”成為了原罪。
像之前的“太陽花運動”,在中國和海外華人眼中,是一群不懂事的小孩在鬧事,但是,在很多台灣人看來,卻是台灣一次宣示自主,掌握自己命運的運動。
新生代對中共政權沒有好感,對中國的強勢感到不安,即便兩岸的經濟互動帶來實質利益,但也被認為長期而言,台灣將被中國進一步控制。
這種觀念,有其想像的部份,但也有真實的部份。就如選前爆發的周子瑜事件,一個16歲的少女,揮國旗有甚麼大不了,卻要遭到對岸的打壓封殺;任何有台灣意識的台灣人,都會反感。
從早年蔣介石徹底認同中國,準備反攻大陸,統一中國;蔣經國時代,雖然已經放棄反攻,但堅持台灣和中國不可分割;到馬英九的不統不獨,和中國維持現狀。
進入蔡英文時代,只能說“中國”在台灣愈來愈遙遠;未來一代,或許腦袋和血液裡都沒有中國,儘管現實中他們必須活在中國的影子底下。
取而代之的是台灣認同感,它逐漸成為主體意識,雖然礙於中國壓力而不高喊獨立;但是,精神上已是獨立;而中國成為想像中的威脅者,隨時會侵犯和奪走台灣人的特質,反中的情緒也升高蔓延。
在這股氛圍中,民進黨成為受益者;蔡英文提不出她的兩岸政策,也沒有確切搞好經濟的藍圖,她只需要等著選舉時,收割政治結果。
政治是現實的,民主是非理性的。
台灣人民的決定,是對是錯,這要看從哪個角度衡量,並沒有標準答案。當然,台灣人的選擇,還是由自己來承擔。
(星洲日報/星期天拿鐵‧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8839#ixzz41ZmRtePD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Friday, January 15, 2016

鄭丁賢‧吉隆坡不能是下一個雅加達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相信IS是一項威脅,包括國內許多穆斯林,以及一些非穆斯林。
每當當局發佈國內有IS的活動,包括要襲擊政府領袖,以及要恐襲吉隆坡的阿羅街,就有政黨人物出來說:“這是轉移視線的政治把戲。”
而當媒體提醒國人關注IS的威脅,也總有一些犬儒會在網上唱反調:“誇大問題,擁有特定的議程。”
他們之中更加不乏IS同情者,認為IS才是“正道”,而且是在“替天行道”。
不管是砍人頭,火燒活人,人肉炸彈,訓練殺人娃娃,炸毀古蹟,即使有罪,卻有必要,因為是在崇高的理想,神聖的使命之下才這麼做。
而任何要防範恐怖主義,維護安全的法律,在他們眼中都是惡法,對象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對付國內異議分子;很多時候,他們甚至沒有去瞭解這些法律的對象和範圍,也不願意正視用法律手段對付恐怖分子的必要性。
他們經常辯稱:“要對付恐怖分子,一般的防範犯罪行法律就足夠了。”
在他們眼中,身上綁著炸彈的IS,和摩哆上的攫奪匪,似乎沒有甚麼差別。
而他們經常用的一個例子是:“印尼不需要反恐法,沒有國安法,卻也沒有發生IS的襲擊。”
錯了,不是沒有,而是之前沒有。
被認為沒有IS威脅的印尼,發生了雅加達被襲擊事件,這也可能是東南亞第一宗IS攻擊。
為甚麼是在雅加達?而不是(大吉利是)吉隆坡?
這不會是偶然,而是有跡可遁。
印尼法律的寬鬆,執法力不足,是恐怖分子能夠,敢於發動恐襲的主要原因。激進宗教組織可以在印尼公開活動,極端宗教人物能夠公然宣揚極端思想,半恐怖組織能夠半公開的成立訓練基地,攻擊和焚燒其它宗教膜拜場所的事件層出不窮而不受對付。
從梅嘉瓦蒂、蘇西洛,乃至現任的佐科威,為了討好巴結保守宗教政黨和團體,對很多宗教爭議和威脅的事件都視而不見,一再助長了極端的力量。
當然,我相信印尼的穆斯林社會,絕大多數是溫和的;印尼政府的宗教政策,也有成功之處,才能維持和平與和諧的大環境。
但是,過去累積的和諧與和平,可能漸漸的流失,特別是在IS跨越疆界的影響之下,如果沒有更加堅決和有效的法律和行政意志力,很難應付這個挑戰。
相對的,我認為大馬用嚴峻的法律來防範和對付IS,以及極端宗教勢力,是正確和有必要的。
而大馬警方收集情報,以及反應的能力,應該獲得肯定;否則,恐襲可能先發生在吉隆坡,而不是雅加達。
對雅加達的遭遇,絕對不是幸災樂禍,也不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在同情和祝福的同時,也要更加明確的建立對IS和恐怖主義威脅的認知,才能避免遭遇同樣事件。
否則,下一次的厄運,會離我們更近。
(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8824#ixzz40SDtrSLI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Wednesday, January 13, 2016

鄭丁賢‧1.4%和華人的焦慮


大家議論紛紛,原來大馬華人的生育率是1.4%;換句話說,每一個華人婦女平均產下1.4個孩子。
1.4%,放在國際水平,還不算太低。我查了2015年各國生育率數字,香港是1.17%,台灣是1.11%,澳門是0.93%;而全球冠軍是……全球華人稱羨和學習的對象――新加坡,0.8%。
所以,少子化不是大馬華人獨有的情況,而是華人世界普遍的現象。華人世界的城市化,帶來連鎖效應,從經濟上依賴雙薪,重視生活素質,女性自我實現的意願強化等等,加上遲婚和不婚趨勢,都是1.4%的推動力。
不能怪大馬華裔女性肚子不爭氣,也不能埋怨大馬華裔男性不夠努力,這是一種社會生活的變遷,就像是人們有了手機,不會再使用有線電話,如此而已。
1.4%其實不足以讓人產生焦慮;問題是,當華人的1.4%和馬來人的2.6%一比較,就要讓華人倉惶失措。
簡單的人口學告訴我們,馬來人已經是多數,加上高生育率,沿著時間直線,會一路擴大和華人人口的距離;華人將會從少數族群,逐步成為少數中的少數。
而人口學就是政治學,也是經濟學。華人人口減少,比率遽跌,意味著政治力量更快萎縮,經濟力量也要大受影響。整體來說,華人要面對愈來愈邊緣化的局面。
這也是華人面對的一個矛盾狀態。
一方面華人家庭選擇少子化,以便能夠提昇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素質;但是,華人社會卻要為少子化而承擔集體邊緣化的後果。
有沒有辦法改變這個局面?
抱歉,看不到有改變的可能。
不管華社領袖如何鼓吹多子運動,社團如何獎勵多生家庭,都不會動搖已經成形的少子觀念;這種觀念契合現代生活的幸福需要,這一代的華人女性,不會願意回到母親生半打,祖母生一打孩子的時代,這一代的華人男性,也無法承受這種壓力。
面對少子危機的日本和新加坡,即使用雄厚的國家力量,也無法改變這種形態,更何況大馬華社民間的單薄力量。
華社的焦慮是真實的,但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或許,能夠做的,是接受現實,改變觀念,調整心態。
我們不能再抱著以人數和其它族群競爭的心理,特別是政治上,華人佔多數的選區,是222個選區之中的30幾個;這個數目不會增加,只會逐步減少。
華人必須學習和主流族群相處,瞭解他們對族群特質和宗教信仰的堅持,以及對生活環境的不安全感,發掘彼此的共同點,減少排斥和對抗,拉近心理距離,彌補人口的距離。
以諒解和融合,減少族群之間的猜忌和差異,才能淡化隨人口差距而帶來的焦慮。
當然,從教育著手,提昇華人本身的素質,成為進步和更有競爭力的全球化族群,從而緩和數量的劣勢,更是不變的道理。(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8800#ixzz40SE5KJDO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Sunday, January 10, 2016

鄭丁賢‧繁華背後的哀傷



讀到中國的一則新聞。
甘肅省一個13歲的女孩,在超市偷了幾塊巧克力,被店家逮住,當場被責罵和扣留,等家長來解決。
媽媽到場,店家要她賠100元,她是洗碗工人,找遍全身,只有幾十塊,不免又遭一氣羞辱。媽媽只好趕去找爸爸來,爸爸是炒爆米花的小販,來到時,也拿不出100元。
經過一番懇求和賠不是,湊了95元,店家才願意和解。這時,才發現女孩不見了。
不久後,發現女孩從廣場17樓跳下,結束了生命。
x x x
大馬一個非政府組織對國內2萬6千名公立大學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很多學生一天只有5令吉的餐費。
還有一些每天只付得起1.5令吉的吃飯錢。
以大馬城市水平,在外用餐,大概也得10令吉。
這些學生每天只能吃一餐,很多時候是白飯撈汁;營養不良不在話下,有人還在上課時餓昏過去。
為了幫助沒錢吃飯的大學生,一些大學組織自願團體,籌款買飯菜,讓這些學生填肚子。
x x x
這兩個不相干的事件,有甚麼共同性?
答案是貧窮,更正確一些,是繁華社會看不到的貧窮。
對於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人都把眼光集中在王健林、馬雲、馬化騰等大富豪身上;對那些在米蘭、巴黎搶購Hermes、LV、Gucci包的富婆目瞪口呆;對炒高倫敦、悉尼、新加坡房價的大款又妒又羨。
但是,一對從農村到城市討生活的夫婦,平常買不起巧克力給孩子吃,巧克力對孩子形成多麼大的誘惑;出事時拿不出100元讓孩子脫困,使孩子在羞辱和壓力下尋死。
這是繁華之後的不堪一面,這也是真實的一面。
大馬很多城市中產家庭,孩子一天的費用,肯定不是5令吉,而是50令吉和以上,上下課是自駕車,午餐煩著要上哪家館子,下午要星巴克配起司蛋糕,晚上轟爬,接下來還要趕半夜場。
然而,一些鄉區來的孩子,一天吃一餐,而且是白飯撈汁。
他們活在同一個國家,卻是兩個世界;繼續下去,未來很難辟開對撞。
x x x
我不是要控訴社會的不公;今天的社會,每個人都在喊不公,即使是既得利益者,也認為社會國家對他不公平。
我們也不能完全歸咎經濟政策和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社會必定有財富分配不均的現象,而如果你相信社會主義,那就更要擔心沒有財富可以分配的問題。
也有人認為這是民族習性衍生的貧窮。問題是,把說話的人,放在一個貧窮,和外界比較隔離,文化、教育和商業機會都匱乏的環境,他的命運大概也差不了多少。
我們無力改變大環境,只能喚醒自己的認知,瞭解這個社會存在的差異,認真去感受他人的苦難和沮喪,包括貧窮的折磨,將心比心,才能去體諒和幫助。(星洲日報/星期天拿鐵‧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8765#ixzz41Zmf0uBQ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Wednesday, January 6, 2016

鄭丁賢‧特朗普和桑德斯



美國總統選舉,頗有武俠小說群英會的味道。各路人馬在正式交手之前,先舞一門自己的看家本領,招式美不美,有沒有氣勢,觀者一看,心裡有數;有沒有真正登上擂台的機會,略有分曉。
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情況也是如此。
民主黨跑在前頭的是希拉里,美國人對她太過瞭解,從當年買一送一的克林頓夫人,到後期的參議員和國務卿,大家已經不新鮮。要是她真的選上了美國總統,能做甚麼,不能做甚麼,人們心裡有數。
至於共和黨,看來就是傑布布什;政治世家子弟,資歷完整,共和黨的中間派,人品、能力、意識形態和政策主張,能夠獲得黨內多數接受,沒甚麼爭議。
但是,群英會最精彩之處,不是看名門正宗,而是突然冒出的奇人異士,或是後生之輩。就好像華山論劍,原本是黃葯師、歐陽鋒、段智興、洪七公的舞台,招式已經清楚,沒甚麼特別的期待。但是,突然冒出一個小子郭靖,接黃葯師和洪七公300招而不敗,才叫人看得驚喜連連。
於是,共和黨出了一個特朗普,民主黨出了一個桑德斯;兩人都不是黨內正宗,也不走黨的傳統路線;路數反而有些“離經叛道”,然而,卻獲得很多人民的叫好青睞,嚇得黨內主流不知如何是好,也不知是福是禍。
特朗普大家都已經不陌生,喜歡他的人稱他勇敢,說出部份主流社會,特別是保守白人社會贊同,但不敢公開說的心聲,譬如不讓穆斯林入境,遣走非法移民,阻擋差勁的墨西哥人到美國來……。對了,他說氣候變遷,溫室效應是個騙局,因為到目前為止,美國還有冬天。
反對他的人罵他狂,沒有腦,然而,民主政治沒有聰明和愚蠢,只有選票和沒有選票之分,如果有更多人愛他支持他,他就是可以成為盟主。
政治學上,特朗普絕對是右派,維護既得利益,捍衛傳統價值;他本身就是資本主義誕下的怪胎,通過這個體制攫取個人的成功。他的主張就是帶領美國往右走,雖然狹隘和激進,但是,美國社會原本就帶有這種細胞,加上對奧巴馬的不滿和失望,所以有很多呼應者。
相對的,民主黨內的突起人物是桑德斯。雖然他和特朗普都是非主流,但是,政治路線卻是徹底相反。
桑德斯的主張傾向社會主義,他要提高最低工資,落實全民保健,打倒華爾街大鱷,擴大福利措施,公平分配財富。支持他的,認為他有良知和溫情,關懷少數族群和弱勢群體,可以建立一個更加平等的新美國。討厭他的,認為他仇富,太過理想化,會削弱美國的競爭力。
民主黨原本就比較左傾,而桑德斯則是左中之左;他在民主黨的初選陣容中節節上升,目前支持率只在希拉里之後,反映出愈來愈多美國人不滿意貧富懸殊加劇,極少數人控制了絕大多數財富的現象。
特朗普和桑德斯人氣直升,代表美國社會的左右之分愈為明顯,一些人更加向右,另一些人則更向左。
共和黨和民主黨的主流,不管是傑布或希拉里,是留守中間,儘量爭取兩邊;特朗普和桑德斯則是一人一邊,不看中間。
最大的可能是兩人最終都在黨內落敗,無法競逐總統;畢竟,美國的價值觀已經根深蒂固,政治基本盤也很穩定,即不接受放任的資本主義,也不接受平頭的社會主義,而是要在兩者之間取長補短,找到平衡。
不管怎樣,兩個人在原本沉悶的政局中,注入新的激素,也讓政治有更多的參考和比較;只是,萬一其中一人真的出線,那就要翻轉美國,好看了!(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8724#ixzz40SEQ0MSG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Sunday, January 3, 2016

鄭丁賢‧2016年四“不”曲



新年通常都有新年願望,大者祈願世界和平,地球氣溫上升不要超過2度c;中等的希望國家政治清明,總稽查司的年度報告可以薄幾頁;再小一點的願望,但願自己升官發財,再不濟,也要立志去掉腰間那圈贅肉。
不過,願望終究是願望,如果會實現,就不會叫願望了。所以,IS會確保世界不會和平;世人照樣燒煤開車開冷氣,2度c說說而已;政治清明和零貪腐只是烏托邦;升官發財永遠都是別人的;身上那圈贅肉,因為人間美食太多,依然痴痴纏。
換個想法,既然不能“要”甚麼,倒不如“不要”甚麼更實際;很多時候,我們的問題,並不是少了甚麼,而是多了甚麼。把這些多餘的東西送走,或許我們的日子可以更好一些。
1.減少使用社交網絡,你的likes其實並不那麼likable
如果你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銷售員,即不需要選票,也沒有業績壓力,那麼,基本上你並不需要整天上臉書、推特、微博、微信甚麼的。
我可以保證,別人對你吃過甚麼,到甚麼地方旅遊,和愛人晒恩愛,其實沒有多大興趣;不,他們的興趣在於笑你愈吃愈像發福了的阿妹,到曼谷也好意思公告天下,還有,關於你的愛人,如果長相普通一點,會像是犯人候審,長得美一點,穿著清涼一點,那他們的口水就滴到手機上了。
2.相信網絡,不如無網絡
跨年前,網絡上瘋傳八打靈再也一個輕快鐵站遭到恐襲。如果人們不相信,還有圖片為證,濃煙滾滾,IS殺過來了。
結果,實情恐怕要讓一些人失望了。那只不過是一個醋夫,魯莽的把情敵的汽車給燒了,製造了一場火災。
這種網絡謠言無日無之,從民間奇人發明治癌仙丹,到外太空殞石直衝地球,總是有人相信,奇怪的是,相信的人還真多,特別是政治和種族宗教的謠言,在大馬特別流行。你告訴他們沒這回事,他們不但不相信,還要連你一起咀咒。
劉蝶廣場和大家購物中心事件,網絡成為幫凶,需要額外警惕。
2016年了,不要再活在網絡愚人村,好不好?
3.控制煙癮,也要控制政治癮
不管香煙,還是電子煙,肯定都不會有好處;傷害健康是肯定的,抽煙觀感不佳,也破壞閣下形象。
同樣的,政治癮也要克制了。曾幾何時,華社從過去的政治冷漠,突然之間爆發激情,熱衷政治到上了癮的地步。評論政治,參與政治,都是好現象,代表民主觀念的普及,民主制度的深層實現。但是,如果只是滿腔熱情,但認知片面,黨性強烈,崇拜偶象,那就不平衡了。
更甚的是,很多人的政治癮,到了“不是朋友,就是敵人”的焦慮程度,意見不同就非我族類,恨不得殊殺對方。把政治帶進生活裡頭,每天都是不滿,生氣,互相攻擊,把自己搞得幾乎精神分裂,郁郁寡歡,徨徨不可終日,簡直浪費自己的生命。
如果你也有政治癮,該小心自己的心理健康了。
4.別理會,少相信政治人物
如果你總是為政治人物的言論而感傷和生氣,不客氣的說,你是活在對方的世界;同樣的,如果你還崇拜大馬此刻任何一個還活著政治人物,你應該是活在自己的夢裡。
大馬的政治人物,不需要為他們歡喜,也不用為他們憂。你以為他們很重要,其實,是你的做法,讓他們變得重要。
譬如依斯邁沙比里,大家對他的講話有反應,才讓他行情看漲,成為馬來保守派英雄,巫統政治新星;又如一些原本的無名小卒,只要能夠激怒人們,就家喻戶曉,包括拳手阿里。還有一些蠢蛋說“回唐山”,華社暴怒,他就爆紅。
但是,平心靜氣,難道他們說“回唐山”,你我就得收拾包袱離開?當然不是,華社不和他們一般見識,他們顯得更愚蠢;華社反應愈激烈,愈讓種族主義和愚蠢分子得逞。
至於相信和崇拜政治人物,包括朝和野,都已經很不in,只要稍微客觀,略加注意,他們有多少時候是忠於自己?更別說忠於人民了。
大家能夠做到以上幾點,把它們delete,或是減少,2016年已經跨出成功一大步。(星洲日報/星期天拿鐵‧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8690#ixzz41ZmrpGnz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Friday, January 1, 2016

鄭丁賢‧2016不要再說苦


寫這篇稿時,是2015年的最後一天;老套一點,又是回顧和展望……拜託,可以來點新意嗎?
一年的最後一天了,明天就是2016,是不是換一個心境,想想怎麼迎接新一年。
首先,再次拜託,不要再說“苦”。浩瀚漢字,《康熙字典》收錄超過4萬漢字,現代的《中華字海》歸納超過8萬字,怎麼大馬華社就選了一個“苦”字?
我不是說風涼話,過去10幾年,幾乎每一年都聽大家說苦,每一年都苦不堪言,苦得過不下去了。
結果,多年下來,大家都活下來了,而且都還活得不錯。說苦的人之中,有些換了大汽車,有者住進了豪宅,更多的是每年出國旅行,包括今年,一邊咒罵馬幣不值錢,另一邊上了飛機,遊玩英荷法德澳,還到希臘看希臘人如何苦法。
我很想問他們,真的有這麼苦嗎?
特別是年輕人,他們覺得自己最苦。幾乎每一個都埋怨說錢不夠用,工作太重,買不起房子,壓力太大。
聽了他們的埋怨,真心疼;父母對不起他們,社會虧欠了他們,國家辜負了他們。
慢著。錢不夠用,卻天天喝星巴克咖啡;工作太重,每3個月卻可以換工作;買不起房子,父母已經為他們付了頭期款;壓力太大,夜夜泡嘛嘛檔。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覺,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幾乎已經沒有藍領階級,連粗活都不必幹了;怎麼個苦法?
或許,這一代的年輕人,是大馬史上最幸福的世代。特別是,他們擁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即使中學成績CCDD,還是可以找間大學混幾年。
從出世到就業,他們擁有的資源和機會,遠遠超過前幾代,生活條件也一步登上先進國水平。對很多人而言,他們的苦,是選擇太多,慾望太高。
當然,我這麼說,對很多人並不公平;的確還有許多人日子過得窘迫。
這並不是只有大馬才有的現象。經濟轉型,一些行業走進黃昏;一些教育和能力和社會需求脫節;原產品和石油價格低落,政府支出減少,影響宏觀經濟;加上貧富差距有擴大的跡象,的確辛苦一些。
不過,這是全球現象。中國不再有高成長,台灣為追求1%成長率頭痛,日本從略有起色到跌回本色……;他們的年度漢字,並不是“苦”,而是“和”、“安”。
在大家罵我之前,我要強調,苦是免不了的;嬰兒一出世就啼啼哭哭,因為人間本來是苦的。
不過,我們離不開苦,但是,卻必須調整心境,面對它,克服它。如果一再自以為苦,老是怨聲載道,郁郁度日,覺得沒有希望,那就正中自己設下的陷阱,注定要過苦日子。
譬如,老是說錯話的馬茲蘭,這一次建議人民可以兼職改善生活,我倒是認為他沒有說錯話。生活有壓力,就得增加收入,兼職是行之有年,各國各地都有的做法,何錯之有。在香港,很多人如果沒有2份或3份職業,還真的很難生存。
一個勤奮的社會,兼職是正常事,也是常態;當然,能否兼職是要看個人的條件和情況。與其不斷埋怨生活困難,負擔沉重,不如設法開拓財源,增加收入。
你覺得自己很苦,那永遠沒法擺脫苦;你自己覺得不苦,人生總有挑戰,也有希望,那就更有機會你的人生,要靠自己去奮鬥和創造;不能依賴政府,不要歸咎別人。改個心情,改個做法,不要再說苦;或許2016年,會是“樂”之年。(星洲日報/非常常識‧作者:鄭丁賢‧《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

點看全文: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8673#ixzz40SEalI1U
Follow us:@SinChewPress on Twitter|SinChewDaily on Facebook